汉口沿江大道上的欧式楼群:西洋建筑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汉口的沿江大道上,有着长达3600米,占地两平方公里有余的欧式楼群,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17日,记者乘坐地铁到江汉路站,沿着江汉路往江边走,远远就看到了沿江大道上的江汉关大楼,不到10分钟,就到了沿江大道,从这里开始顺水而下,排列着各式的欧式建筑,如果不是身边不断穿行的东方面孔,还真容易让人产生到了某个欧洲国家的错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3年的江汉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31年的江汉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拍客们都不会错过的地方 
 

汉口和上海、天津并称为近代史上的三大租界区,而汉口的五国租界,全部集中在今日江岸的沿江一线。

这些洋楼的外观极为考究,有的墙体外形呈现的是花岗岩的大气与坚固,有的房子红瓦坡顶,浓烈鲜艳而不失庄重,有的在清水红砖外墙上勾出精细的线条,华丽不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高楼前面竖有粗大的廊柱,顶天立地,排列整齐,造型十分庄严,格外富丽华彩。

当年,汉口外滩的洋楼里多半是外国金融机构,英国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等20多家境外银行,都设立于这条街上。洋人、洋楼、洋街,洋生活、洋气息,光怪陆离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仍然使人遥想到旧时纸醉金迷的浮华。

一道长街,紧列着这么多旧式洋楼,今天的洋楼脚下,是宽阔的大道、热闹的江滩以及穿城而过的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这无疑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瑰美景观。每当旭日初升的时分,这里云蒸霞蔚,楼群、江滩、园林,浩渺的江面,加上长江二桥飞跨的长梁和高耸的斜索,都会构出雄浑而秀丽的画面,这已经成为江城的一幅经典画面,每一位摄影爱好者的照片库里,都不会少这一处的风景。

租界百姓家

常烤面包煎猪排

据史料记载,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被强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同年设海关于汉口,名江汉关,负责督理华洋交涉事务和稽查来往船只及进出口货物、监督税务。18611898年,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五国租界区”)

五国租界区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面对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虽然五国租界的内部建设大多各自为政,但由于租界相互毗连,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由于英租界开放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导致其后四国租界区在总体上也统一布局:即沿江边开辟码头,设仓库与货场,便于水上运输与集散;辟沿江主干道并布置大型公共建筑;沿租界区的西侧(今中山大道)辟为商业街,内部的生活与办公区布置使馆、银行、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饭店等公建及公馆、别墅、公寓等住宅。这样的布局,避免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据了解,当时中国人生活在租界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自己的圈子。百姓家里还会常做罗宋汤,烤面包和煎猪排,这些在如今看来都很小资的生活。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就曾在文章中写道:我那位同学的父亲,一辈子讲纯正的汉口话,从来没有一个脏字,温文尔雅,得体脱俗。我对于汉口的认识,逐步才出现一个新的观点:不是所有的武汉人都那么粗放。汉口的精英分子基本住在租界和车站路一带,靠近江汉路、中山大道和铁路之间一带的里份里,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是有品位的。

堪称西洋建筑博物馆

全国极少有像这样拥有如此之多欧式老建筑的城区,武汉江岸区142栋优秀历史建筑中,三分之一分布在汉口外滩沿线。古典式、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维多利亚式建筑,一幢幢高楼华贵气派,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建筑,体现了19世纪西方建筑的各种风格。这一大批欧式建筑,成为宝贵的城市遗产。

1924年,汉口海关大楼建成,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及现代建筑风格相交汇融的顶端,就连现在最繁华的江汉路也是因路南端有海关大楼江汉关而得名。

大楼使用英国建筑形式,四层钢混结构,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主楼四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四层,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亦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汇丰银行位于沿江大道143-144号青岛路口(原英租界内),建筑面积11656.22平方米,始建于1913年,四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建筑古朴粗犷,体形雄伟高大,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也是汉口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与汉口水塔、德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并称为汉口近代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横滨正金银行位于南京路2(原英租界内)1902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此设立分行,现建筑系1921年改建,建筑面积约5632平方米。大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实,外墙麻石到顶,高台阶,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与汉口水塔、德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并称为汉口近代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民俗研究专家,民间文物保护者刘谦定说,这些建筑代表了当时武汉的城市发展、建筑风格,是时代的印迹。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