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还是句践? 市民逛无锡博物馆逛出大问号

作为对历史展示最适合的场所,博物馆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向都是非常科学严谨的。不过无锡一些市民在逛过无锡博物馆之后,却逛出了一些不解之处。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大家的误解,有一些还真的是问题呢!

勾践咋就变成句践了?

带着孩子去博物馆,除了游玩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然而无锡市民苏先生在带孩子逛过无锡博物馆之后,却多了几个不解的地方。在和记者的沟通中他也很困惑:按道理博物馆这么严谨的地方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啊?

苏先生所说的错误之一,就是博物馆在提到吴越一代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勾践时,居然把勾践写成了句践

苏先生表示,不光是他,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是勾践,可他在看介绍的时候,居然发现博物馆将勾践写成了句践。回家后他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次日又跑到博物馆一看,果然是句践

记者随后对此进行了证实。吴越文化的展区介绍位于无锡博物馆东侧展厅的2楼,因为是新建成不久的新楼。如今的无锡博物馆已经充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普及历史知识。沿着吴越展区慢慢行走,记者寻找的自然是苏先生口中的越王介绍。

在展区的中端,记者果然找到了关于范蠡的介绍展板,而且在开篇的前四句就找到了句践。果然是个错误吗?随行的展区介绍员面对记者的提问笑称误会了。

大家都知道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但是对勾践的其他名字还是很陌生的。介绍员表示,勾践不姓,他是大禹的后代,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而勾践其实是后人对他称呼,其古称的确是句践。对于这种说法,记者当场用手机上网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事实果然如此。

勾践写成句践确实是有道理的

无锡博物馆将勾践写成句践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不少权威出版物和江浙地区的历史人文景点介绍一般都写成勾践?是错别字还是另有原因?

带着疑问,编辑查询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发现,勾践就是句践,无锡博物馆的介绍展板并未写错。

有资料显示,越王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字,用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记》错引了明代不正规监本写成了勾践,造成后世从误者甚多,导致近代已积非成是。

如《史记》中,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章中写道: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现代汉字分了家,但有些古代人名和古代地名在书写时仍不能由我们任意改变,人名句中正(《说文》校订者之一),地名句无”“句章等的字均读(gōu),但不能写作

但是现在勾践已经几乎被当成正式的叫法了,即便是一些很专业的书籍,也写成勾践

黄歇的介绍确实漏字了

其实,苏先生在无锡博物馆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止句践一处,他告诉记者,春申君黄歇的展板也有漏字的情况。在随后的观察中,记者也的确发现了这样的错误。

春申君黄歇的介绍中,漏字的地方在最后一行,原句应该是与当时以养士闻名海内的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齐名,称楚春申君。结果展板上面少了一个字,所以整句读下来,的确有突兀的地方。

记者对此提出疑问后,随行的介绍员也确实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在查阅了原先的资料后她承认,这的确是漏字了,是博物馆方面的失误。我一会儿就向上面打申请,争取早日把这个漏字给补上去,毕竟这是印刷品,更换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有人敢于提出质疑,该介绍员也表示很意外,不过她很欣喜,因为还是有人能够仔细阅读展板介绍的。一般来这里的游客,虽然是来了解历史的,但大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真的有问题也很难发现。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能够仔细、安静地将一个展馆好好看完的。光一个吴越展区,仔细看完的话至少要两个小时。

在听说记者也是受人之托来这里后,该介绍员也非常欢迎苏先生能够再次来博物馆。这样的市民现在太少了,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市民来完善我们的工作。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