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博物馆成“鸡肋”

作为内地首家典当行业博物馆,广州“东平大押”从开业至今,日子过得似乎太低调了些――3年来,没有收到任何藏品捐赠,也没有更换过一次展览。

这家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运营都由当地一家典当行来全权负责,据说,3年来,该典当企业并未感觉到自家形象由此提升了多少,也没有带来多少实际的益处。倘若局面照此维持下去,根本不用等到负责结束期限的15年后,恐怕该博物馆早就堕入了“鸡肋”的命运轮回之中。

其实,行业博物馆不好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展览陈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貌似是通病。尤其是对典当这样一个大众本身就存在认识模糊的行当,如果你的藏品、展览不能够吸引观众,凭什么留住大家的脚步,又凭什么去让人们了解行业背后的故事?

说到这里,倒让人不禁想到了国外的一些例子。欧美国家的一些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精明的生意人们懂得如何将其与企业发展、文化巧妙联系起来,打造成企业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户初次上门,要做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参观企业博物馆,当客户还在啧啧称叹时,殊不知,这种好感已经为接下来将进行的商业谈判埋下了有利“伏笔”。

对比之下,国内不少行业博物馆的想法、做法无疑显得“寒碜”了许多。仍拿“东平大押”为例,负责其运营的典当公司当初接手就表示要当成公益来做,从行业角度出发保护好文物,这样的初衷的确可嘉,每年50万元的纯投入算下来也不是笔小数目。然而,如今运营效果不理想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去规划,任其自流,往往到最后就成了“好心办坏事”。

做博物馆也好,办企业也罢,世上的事物总是有着异曲同工的普遍性,财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团队水平如何,因为这群人的能力素质高低、情趣、口味,决定了打造的这件事物的走向。典当博物馆,是典当行业历史、文化、形象的一种代表,如果它不能有效地发挥出这种功能、作用,对外界了解典当行业无形中也是种伤害。

一个文化苍白的行业,很难想像要如何传承下去。其实,一家博物馆要想宣传自身、扩大影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未必是件特别难的事。关键在于能不能转变观念,敢不敢往前再多跨一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