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章账簿见证汉口老药号辉煌收藏人捐给博物馆

珍藏半世纪今捐博物馆

方章账簿见证汉口老药号辉煌

1枚别致的老药号木质雕章,5本记录汉口药铺日常营销和管理老账簿,是武汉10位民间收藏家之一吴汉涛先生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宝贝。昨日,他将这批商业文物无偿捐赠给正在筹建中的武汉商业博物馆。

年届5旬的吴汉涛从小在汉正街一带长大,父辈为汉口药铺员工。他捐赠的这批实物中,较珍贵的为一枚木雕方章。章长12厘米、宽9厘米,厚约3.5厘米。印面上部首行四小字公私合营,第二行横写三大字万鹤龄乃药铺行名;下部划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竖排三字参药号。两边竖写小字分别是汉口江汉硚下首汉正街六二三号,刻字全为繁体。

吴先生说,方章是当时用来钤印在处方、包药袋及其他外包装纸上的,既是信誉,更是招牌,还兼备广而告之效用。这家药号原址现仍为药店,名称先后曾用过红旗江汉桥利康等,现为硚口区中药材公司下辖一药品商店。

5本老汉口药铺记账簿,均为16开大小、黑色硬壳封面,分别为1952丰泰参号销货日记簿、现金日记簿,及1953同丰泰现金簿,1955鸿仁堂日记簿、刘有余汉口支店应收款明细簿。这些账簿的首页粘贴有武汉市人民政府税务局账簿登记证,上注明加盖公司商号骑缝戳记后始为有效的说明,并贴有印花税票一枚(面值50000圆,旧币)。账簿记载之详细和认真令人感叹,管理费甚至明细到灯水炭、书报、文具用品及车力杂费等。

吴汉涛考证,药材行在汉正街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明末,各地药商就利用便利的水道纷至沓来。挤不进汉正街,他们就在汉水下游入长江口处,紧靠汉正街的垂直街道上,即现今保寿硚附近就地扎根,生意日渐兴隆,鼎盛时药材行药铺多达近200家,有了如今的药帮巷地名。至抗战时期,民族工商业遭沉重打击,药铺业仍有万鹤龄、铜仁堂、鸿仁堂、刘有余、陈太乙等名老中医坐堂问诊,撑持至武汉解放。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因国家政策支持,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至后期的公私合营而结束。这几件实物见证了那一时期汉口商业行中药材行管理及营销的一段历史,也是汉正街兴衰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吴汉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方木章和5本老账本,捐献给正在筹建中的商业博物馆。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