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二维码缘何遇冷 展览加“码”当用心

本是让展览更丰满的“营养品”,却乏人问津。虽是传播“新贵”,但难掩这些二维码覆盖面小、内容单调甚至“惜字如金”的事实。既然不能给参观者提供更新鲜贴近的体验,沦为摆设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应用十分普遍的新技术,二维码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会在博物馆遇冷,恐怕要从它的“幕后推手”身上找原因:服务意识缺、专业程度弱、管理水平低。

作为文化地标,博物馆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从2008年开始施行的免费政策,也让民众得以“零门槛”亲近公共博物馆。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这些年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藏品展示依旧大同小异、标签解说还是千篇一律、便利设施仍然难觅踪迹……虽有免费外衣,却难留“回头客”,免费政策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要提高用户体验,让人们爱进博物馆,要做的事儿真不少。但,不妨从小做起,让服务理念的改善体现在点滴细节之中。由是观之,二维码遇冷,小事并不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