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一市民家设“农具博物馆” 展示里下河农耕文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盛世兴收藏,有人爱收藏古字画;有人沉迷于玉器、古钱币;有人酷喜瓷器古玩……来自江都区的卞明华却热衷于农具收藏,为此,他还专门建立了一座农具博物馆存放他的宝贝

这些已久消失在人们视野的农具,唤起了市民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也反映了扬州里下河地区的农耕文明。

历时十年,收集50余件农具

一部农具史,就是一部农业发展史和一部社会发展史,里下河地区农具源远流长,是灿烂的江淮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卞明华的展厅里,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风情的农具博物馆,十多年的收藏生涯,让博物馆的农具藏品已达到五十多件。

军人出身的卞明华自小生活在农村,这种与生俱来的泥土情结使他对与农耕生活相关的农具格外感兴趣,由于工作原因,十年前卞明华常常去农村,那些躺在农家院落的老式农具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就这样,一件件犁、耙、水车、织布机、木质鼓风机、石磙等农具,从四面八方汇总而来。卞明华特意把家里条件最好的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大房间腾出来,成立了农具博物馆

卞明华说,江都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如今随着大型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老式农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些藏品是农业发展的缩影,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最爱卞三房百年年糕模具

为了收集这些农具,这些年来,卞明华的足迹遍布了周边的乡镇,从江都的小纪镇、武坚镇,到江都大桥镇三江营、花荡,四里八乡但凡有好东西(农具),都逃不过卞明华的眼睛。家人和朋友们也十分支持卞明华的这个爱好,看到哪里有奇特的农具,都会想方设法帮他带回来或是给他通风报信

在卞明华的农具博物馆里,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一件拥有百年历史的年糕模具。卞明华回忆,小时候每逢过年时,家人都会拿模具做上一些香喷喷的年糕,手头的这块模具是爷爷辈的人使用过的,算起来应该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上面雕刻有石榴、桃花、柿子,寓意多子多福、事事如意,用这样的模具做出来的年糕特别好看,在模板背面还刻有卞三房字样。由此看来,这块模具属于一位卞姓人家的,他在家排行老三,故名卞三房

量器系列充当漕运交易重要角色

卞明华的这些藏品虽然没有红木家具那般身价不菲,却件件都独一无二,在他的收藏中,有个量器系列升、斗和斛,它们为旧时官府和农家常备之物,材料多为竹木,无论是官制还是民制,都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独特藏品,在漕运钱粮交易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卞明华向记者展示了其中形制最大的斛。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斛上小下大、中间凸鼓,左右两侧中间偏上一点各设置了一个木把手,以便双手端捧操作计量。这种量器一般人家是没有的,只有经营水稻、元麦、大麦、小麦、黄豆、大米的粮行的大户人家才有。清代时邵伯湖漕运发达,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五次驻足邵伯。这件旧时大户人家华家流传下来的斛正是扬州漕运的历史见证。

甘泉县衙定制华复兴行斗具

在农具博物馆里,一组大小不一的木桶状物件依次一字排开,古朴的木质,上面还隐约刻有文字,引人瞩目。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这些桶状的物件,从实物来看,应是清代甘泉县颁布的标准斗具,清代扬州城里有两个县衙门,一是江都县,一是甘泉县,县衙除了负责全县行政管理,也负责本县市场的度量衡的统一。韦明铧介绍,为了防止市场纠纷,保证公平交易,县衙门定期颁布标准量器。桶上刻的华复兴行应该是清代甘泉县的一家粮行,当时称为陆陈行,由此来看,这件斗具是甘泉县衙门专门为它定制的。

“‘华复兴行甘泉县正堂通行较准字样镌刻在斗上,是公开承诺本行的营业公开、公平、公正之意,也是表示自己乃是合法商家之意。韦明铧说,这类的经济生活类文物,因为过去在民间常见,所以不受收藏家注意,现在发现的这件斗具,形制完好,铭文清晰,应该是一件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珍贵文物。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