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凝结留学记忆 传递家的温暖

在上海有一家独特的博物馆,这里没有多少价值连城的藏品,却凝结着几代人的留学记忆;这里没有戒备森严的警卫,而是很多人的“家”;这里不仅展出“物”,也会把“人”当做展览的一部分……这就是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年古树根,它似乎在诉说着根的执念。
 

寻根报国,凝结留学记忆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传唱甚久的歌曲传递出海外游子赤诚的中国心。“寻根、报恩、中国人”——这一理念抒发了无数海外学子的心声。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就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由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出资创办的一家公益性组织,自20049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组织归国留学生开展公益性文化、经济活动,为海归创业提供平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作为国内第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留学人员博物馆,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保存留学历史记忆、展示求知报国志向为己任,通过整理、收集、保存、研究及陈列展出中国留学生历史事迹的图片、实物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展示留学生群体的独特风采。

“很多展品并不是多么名贵的东西,但是却凝结着留学生们海外留学的记忆与对‘寻根’的执念,我们要做的就是保留住这份记忆,让它历久弥新。”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欣欣如是说。

服务海归,传递家的温暖

在很多海归及海外学子看来,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除了具有一般博物馆收藏展品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为留学生以及关心、支持中国留学事业的单位和个人搭建了一个研究、学习、交流和报效祖国的平台,也对海归在国内就业、创业大有裨益。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针对海归从事工作的不同,通过4个活动沙龙,形成“留学生之家”的基本架构,为海归人员提供“家”的服务。比如,“高层次人才沙龙”吸引了来自各个阶层的海归精英、专业人才在这里尽情激荡思想、畅所欲言,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发展建言献策,使这里成为上海滩一个知名的“海归”思想中心。

另外,“海归企业家沙龙经常开展调研活动,进行考察,提供创业信息,邀请各行业资深人士与海归企业家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创业信息指导,搭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青年科学家沙龙则服务于千人计划中的青年科学家、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以及上海高校系统的科学家等,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一起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探讨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如何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等问题;”海派文化沙龙则充满了浓郁的海派风味,海归艺术家们经常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组织开展书画主题活动,用书画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知名学者钱文忠曾经说:“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不能简单地称为‘博物馆’,也应该称为‘博人馆’”,这句话深得博物馆负责人及众多参观者的认可。与一般的博物馆相比,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没有太多的价值连城的文物,但却有着珍贵的人文精神。不管是中国的留学鼻祖容闳的信件,还是李鸿章当时给清政府的关于留美幼童的奏章,抑或是当代留学生的一个不起眼的作业本,都被中国留学生博物馆视为珍宝。因为在这些物品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留学故事,见证了某一时期中国留学的历史。

“走进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活着的文物’,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美海归刘静雯说道。 

">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