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博物馆为何赝品丛生

一只号称大晋建武年间的斗彩葵口盘,名为“三英战赵云”。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均只有“三英战吕布”的桥段,何来“三英战赵云”,莫非蜀国内讧?

一只题款“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大缸,画着“金陵十二钗”。雍正皇帝去世时,曹雪芹才21岁,《红楼梦》是直至乾隆年间才开始流行的,雍正年间的人又怎会知道金陵十二钗?

近日,作家马伯庸在名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长微博中,图文并茂地叙述了参观河北衡水某民营博物馆时令自己大跌眼镜的“奇幻”之旅。所列的种种展品造型奇特诡异、标示年代惊人,大有穿越之嫌,颠覆着人们的常识。记者留意到,这条长微博发出短短一天半,转发量就近9万,引发5万网友热议。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人直言,“和这些奇葩藏品相比,什么汉代玉凳、青花热水瓶真不算什么”。

藏品来源令人生疑

事实上,马伯庸并非第一个质疑这家民营博物馆的人。去年8月6日,收藏家马未都也曾在名为《村博物馆》的博文中“吐槽”过这家博物馆,“藏品应有尽有,当年震惊中国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的‘长信宫灯’,馆长不仅有一个比国宝大的,还配成了一对,一男一女,让宫女一人持灯太孤单。”这家博物馆馆长、自称“农民收藏家”的王宗泉此前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对于自家藏品来源的解释是“这都没花多少钱就收来了,如果真去拍卖会上买,我也买不起”。

这家被质疑的博物馆折射出的其实是国内民营博物馆赝品丛生的乱象。7月8日,央视主播张泉灵在转发马伯庸这条长微博时评论道,“马先生实在无需跑那么远,话说北京就有这么一家。有金镂玉衣三套,玉制三星堆面具若干,还有汉代人睡在唐朝床上的造型枕头一个……”。去年11月,宝岛台湾收藏家曹兴诚也曾在公开场合披露民营博物馆赝品泛滥,他直言在南方一家以古玉、青铜器收藏为主的私人博物馆中发现绝大多数标为商代、周代、汉代的藏品是现代仿品且手段相当拙劣。还有收藏界人士称,在四川成都一名企业家创办的博物馆里,许多藏品尤其是书画部分,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不对。

法律规范诸多空白

眼下,中国艺术收藏进入“民营博物馆时代”,国内民营博物馆多达数千家,发展势头迅猛。一位业内人士却向记者道出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大多数民营博物馆没有“身份证”,不曾得到当地文管会的批准,不过是自挂“博物馆”的牌子而已。这直接导致民营博物馆的藏品良莠不齐、质量堪忧,很多藏品根本达不到博物馆级收藏标准。他甚至透露,一些民营博物馆创办的动机不纯,打着创办博物馆的幌子大肆享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向政府要地、购买藏品时享受免税待遇、获取社会地位和信誉,更恶劣者甚至利用人们对于“博物馆”三字的信任将馆藏的赝品私下出售牟取暴利或者予以质押进行融资。

在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胡志祥看来,民营博物馆蓬勃兴起本是一件好事,“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收藏起来,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保留‘物证’,作为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间的学习、观摩、交流”。不过,他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针对博物馆尚无相关的法律,仅仅只有法规,这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面对赝品丛生的民营博物馆,一味“堵”是没有用的。他呼吁博物馆法尽快出台,对民营博物馆亟待加强引导、规范,比如明确博物馆藏品真实可靠的来源、鉴定情况及其权利、责任、义务。

责任编辑:emm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