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冲动背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1949年,我国只有25个博物馆,而截至2012年末,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 “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2010年进入高峰,平均每天兴建一座以上。然而记者经调查发现,在博物馆建设热潮中也出现了盲目跟风、超前建设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运营的“两重两轻”问题突出,馆藏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可以看出,我国博物馆建设经历了从不足到亢奋的态势,这并不是孤例。日本在经济腾飞时,建设了大概3000余座博物馆,后来经济发展进入泡沫期后,只剩下三分之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我们在大兴土木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到“亢奋”的背后,我们的实际需求在哪里?

我们看到,建设背后,跟风和浪费却越来越突出。不少地方把博物馆建设作为面子工程,不少博物馆一出生,就有着政绩冲动和浮夸跟风的因素,能否发挥作用根本没有被考虑在内。不少建筑盲目攀高比大,投资规模动辄上亿元,不仅造成建筑空间的浪费,而且能耗巨大,出现“重建筑、轻展览”的怪现象。

同时,博物馆的使命却发生了偏差,许多博物馆定位模糊。博物馆是民众的大学,其核心功能是教育,但由于盲目建设,公众意愿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博物馆既是文物保存场地,也是知识传播的场所,但许多博物馆仍然停留在收集、储藏、研究文物的小众层面,忽略大众层面的需求,更有一些博物馆的藏品自进馆后,就进入尘封状态,无法与世人见面。

比照美国,88%的博物馆提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公共教育项目,博物馆真正成为了公民教育活生生的课堂。而据国家文物局近年的统计,我国每8人中只有一个人一年会进一次博物馆。最近的一则报道说,我们的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躲在家里读书,也不愿带他们去博物馆,其实也并不能单单从民众意识层面寻找原因。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到北京,一定会参观故宫博物院;到伦敦,一定要去看大英博物馆。但是,在博物馆建设冲动之下,有多少城市的博物馆良性地发挥了它的传播功能呢?在张扬政绩和打造所谓的城市形象面前,博物馆建设的盲目“亢奋”,是否应该引发思考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