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大课堂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历史文化的一个基地。

但是,除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市级博物馆,平时拥有众多参观者,大多数专业博物馆和区县博物馆,吸引学生参观的情况并不乐观,参观的人数寥寥无几,根本谈不上把博物馆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

笔者所在区的博物馆,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马桥古文化陈列室,收藏上海成陆4000多年来,上千件珍贵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战国至唐宋元等3个时期文物,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上海悠久本土文化的一个好去处;另一个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拥有500多件从古到今,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在内的“气鸣”“弦鸣”、“膜鸣”、“体鸣”乐器,以及我国近现代众多乐坛名人捐赠的乐器和珍贵文献史料,许多都是国家一级以上文物。

可平时来这里参观的学生并不多,偶有来参观的学生和家长,无不感叹这里的艺术感受和巨大收获。

但开馆近10年来,始终没有学校把这里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基地,博物馆也曾到教育部门联系,到一些重点中小学去展览和推介,但只有博物馆“走出去”,至今没有主动要把课堂搬到博物馆来的教育机构。

一边是大量社会文化资源未有效利用,一边是学校课堂教学资源太过单一。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中小学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将博物馆、美术馆拓展为校外课堂。

本市经过前两个五年计划努力,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9座,从去年开始全部免费开放,加上各区县众多的民办博物馆,可以成为申城广泛利用的文化资源,素质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上海现有各类中小学1500多所,在校中小学生150多万人。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中,经常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少得可怜,最多只是春游秋游,到上海博物馆等几家市级博物馆走马看花,没有真正发挥全市100多所博物馆作为社会课堂的潜在作用,花了大量资金建设的博物馆,没能转化成面向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拓展基地,非常可惜。

建议教育和文化部门共同携手,把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博物馆的展览介绍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一条博物馆社会化教学的新路子,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面向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大课堂。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