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古代玻璃展区


      博物馆之“变”

 

      ——我省博物馆创新发展之路


      ■核心提示

 

      5月18日,是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无疑,博物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人类创造力和活力紧密相连,而激发创造力和活力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动力。然而,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激发公众的创造力,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又该如何延伸其服务,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走进公众日常生活?日前,笔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省内部分博物馆馆长和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他们一致认为,当今博物馆已走到了一个转变的“节点”,必须“求变”,但是,如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寻找到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1、理念之变


      从“单一”到“多元”,让博物馆“博”起来

 

      曾有媒体如此形容博物馆现状——— “门前冷落鞍马稀”,对此,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丽持相反的意见,“博物馆受冷落的时代过去了”。果真如此吗?笔者经过连续数日探访省博、石家庄市博物馆后发现,这里工作日参观人流不断,双休日日接待量均在千人左右。据邯郸磁州窑博物馆、唐山开滦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些博物馆平时均是游客盈门,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从冷清到回暖再到渐热,博物馆正在不断升温。自从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我省博物馆越来越受欢迎,民众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亲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李建丽高兴地对笔者说,以她在省博物馆工作几十年的观察发现,博物馆处境正在悄然转变,恐怕要迎来它的“全盛时代”了。但是,她同时也认为,随着公众博物馆观念的变化和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博物馆的变革也势在必行。

 

      有网友曾慨叹,“博物馆已经成了图片展、文物展、书画展的代名词,许多综合性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和手段陈旧,内容千篇一律,千馆一面,让人提不起兴趣。”

 

      “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博物’的本义就是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博物馆应该是个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气象万千。所以说,博物馆要想发展首先要‘博’起来,要从单一的综合馆向多元的专题特色馆转变。”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如是说。

 

      近年来,我省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不断涌现,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博物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比如,黄骅河北海盐博物馆、泥河湾遗址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唐山开滦博物馆、邯郸磁州窑博物馆等等,因地制宜,凭借当地独有的特色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馆长郭绘宇说,“特色,是博物馆发展的关键。雷同、同质化、大而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必将被冷落。作为全国首家玻璃专题博物馆,我们只要打好‘特色’、‘遗址’两张牌,就会具有长足发展的驱动力。”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是在秦皇岛耀华玻璃厂遗址上建成的,这里刚刚被列入第七批全国名单,能在百年玻璃生产的遗址上展示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历史,其优势是无法复制的。不仅如此,该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玻璃藏品包罗万象、品种繁多,数量堪称全国之最。自2012年8月开放以来,已吸引大批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达12万人次。

 

      无独有偶,邯郸市磁县是磁州窑文化发祥地,磁州窑博物馆成为全国博物馆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黑与白”艺术风景。而唐山开滦博物馆更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生动范本,它紧紧依托开滦集团百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工业遗存和精神财富,打造成一座浓缩煤炭文化的“黑色殿堂”,每年为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开滦独有的煤炭文化。

 

      这些专题博物馆的共同特点是依托特色资源、依托历史遗址,因地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满足和激发观众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2、陈列之变


      从“呆板说教”到“享受体验”,与参观者进行心灵对话

 

      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果。只有让公众享受博物馆的服务,博物馆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文化熏陶和影响作用,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和城市品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张立方说,“过去博物馆展览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方式和手段必须转变,要让参观者尽情享受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的乐趣。展品不应是摆放在那里的静物,它们要有精神,能与参观者进行心灵对话。”

 

      走进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个汇聚当代玻璃艺术珍品、民俗玻璃饰品、异国风情玻璃瑰宝的玻璃世界。“为了让参观者近距离享受一千多件玻璃展品的魅力,我们创新布展形式和手段,通过造型各异的展示形式,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运用图文、场景、景观、模型、视频、沙盘、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布局巧妙、造型新颖独特的陈列艺术形象。”郭绘宇说,让观众“享受”展览成为博物馆陈列布展不断创新的终极目标。

 

      互动体验也是博物馆展览的另一个新方式。磁州窑博物馆的第二展厅进入第三展厅的过渡空间被设计成了一个沉船模型,配以特殊的灯光,投射出的水影、水草、游鱼和沉落的瓷器等背景,营造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水底景观,它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参观者从沉船中缓缓通过,体验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感受。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峰介绍说,“来这里的参观者还能按照传统工艺,在作坊里亲手制造一件磁州窑瓷器带回家,体验动手的快乐。”

 

      谈到展览创新问题,省文物局副局长李恩佳认为,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技术手段。“传统的单件展示模式大气沉静,但缺乏生动,可以加入先进的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丰富展览内涵,营造更好的效果。”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海量信息的传播挑战着传统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仅仅通过传统方法收藏和展示实物,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运用藏品信息数字化技术和互动展示手段进行技术创新,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则促使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变革。

 

      据介绍,即将建成的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在展出手段上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展厅备有电子设备供参观者查阅与展览相关的知识。省博物馆副馆长刘栋介绍称,省博新馆还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动漫技术,生动再现胡服骑射、沙丘宫变、完璧归赵、将相和等历史典故,参观者可以根据文物实物和一些特殊的声光电手段,展开穿越时空的联想,唤回“历史记忆”。


      3、功能之变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让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最近,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2011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公共关系与服务指标得分率为67.1%,较2009年的60.4%和2010年的56%有大幅提升,该指标重点考察的是博物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和社会对博物馆的认同程度,这说明我国博物馆在公共关系、公众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博物馆总量达3589个,六年间博物馆增长1289座,相当于过去100年增长总数的一半多。有业内专家预言,中国博物馆要经历两大变化:一是经历数量增多到质量提升的嬗变,二是从“馆舍天地”里走出去,走向“大千世界”,走向公众生活。博物馆用优秀的展览把公众“请进来”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让博物馆“走出去”,无疑将成为提高博物馆与公众关系密切度的新驱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无疑是博物馆‘走出去’的新模式。除此以外,博物馆还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组织走进社区、走进厂矿学校,走进基层等活动。”张立方称。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过,文化产品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博物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它让参观者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服务延伸和发展的关键一环,它把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但是,有很多博物馆对开发文化产品还不够重视,有的还没有提上工作日程,有的文化产品还处在品质粗陋、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阶段。”李恩佳称,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不仅延伸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还能对博物馆事业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充。

 

      据报道,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仅文化产品这一项年收入就超1亿美元,我国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品年销售收入也高达几千万人民币。

 

      如今,到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参观的民众也可以购买馆里统一发售的玻璃纪念品,把博物馆“带回家”。郭绘宇说,“我们馆已经与国内多家顶级玻璃艺术品公司订立产品展卖与研发合同,已研发出20余种具有河北特色的玻璃纪念品,供观众选择。”

 

      刘栋介绍称,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在谋划成立文化产品发展中心,旨在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服务工作的开展。省博物馆也正在谋划和研发高品质的原创文化产品,目前已经达数百种以上,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将会与公众见面。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