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发展难题多 专家:需建立长效机制

近日,一场名为“丹青铸史——四川·中国书画展”的展览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

“这是四川和成都民办博物馆第一次走进首都办展。这是首博建成开放以后第一次面向民营博物馆开放办展。这也是四川省、成都市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第一次以主办方身份为民办博物馆举行展览。”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连用了三个“第一次”来形容这次展览。

成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情况,也是近年来全国民办博物馆状况的缩影。

今年初有报道称,国家文物局将组织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专题调研,以落实民办博物馆享受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平等待遇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其兴办条件和准入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快速发展下的忧患:资金不足 不够规范和专业

据朱树喜介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近年来发展迅猛。全市目前有博物馆108个,其中国有的40个,另外68个都是民营的。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达456个,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3.35%。民办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是,民办博物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不少隐忧。有些甚至在红火开张后不久即关门停业。

据《新民晚报》报道,南京现有登记注册的博物馆56座,民办的10家,未注册登记的博物馆就更多。目前这些民办博物馆中除少数几家正常对外开放外,其他的要么需通过预约后才开放,要么因为条件限制难以为继。参与调查的政协委员们认为,民办博物馆之所以走入困境,除了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外,运营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民办博物馆遭遇的种种困难中,经济方面的因素无疑是难以绕过的。朱树喜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坦言,“国家博物馆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在人员编制、政策支持、收藏规模、展出条件等方面,民办博物馆都处于劣势。”

他介绍说,有鉴于此,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比如明年将拿出专项预算,给所有民办博物馆资金支持。支持他们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建设方面,只要他们申请,我们就积极地论证和创造条件,规模大的还要在土地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朱树喜说。

除了基础的场馆等“硬件”,不少民办博物馆运营及人员方面的“软件”,也还需要提高。对此,朱树喜介绍说,在藏品鉴定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我们已经做了规划,并开始实施。”

成都市采取的措施有,不单对国有博物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职称评定。对民营博物馆也一样,拿出培训规划,进行骨干培训。这其中不仅包括国内培训,还包括到国外交流。今年,成都市博物馆协会将按照部署,组织民办博物馆进行两次国际交流,以期通过培训开拓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和办展水平。

专家观点: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尽管不乏成功案例,但对新生的中国民办博物馆来说,仍面临专业程度较低、藏品鉴定难、观众量小、运营经费负担重等重重困难。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黄春雨说,建立长效机制是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关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则表示,国家需要制定专门政策,使民办博物馆在税收减免、举办展览、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将民办博物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