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喜之拾博物馆:人与佛的桥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纳喜之拾佛造像博物馆入口处
 

走进纳喜之拾佛造像艺术馆,各种风格华美的佛像呈现在眼前,金碧辉煌,满室生辉。室内燃着沉香,一种沉郁的香气在四周浮动,令人心生肃穆欢喜。粗略看去,佛像以铜鎏金居多,间有银掐丝镶嵌珠宝的体量小巧的,彰显出设计者对佛造像艺术的独特审美。

设计制造者高超,85后,纳喜之拾博物馆馆长,年轻的面孔上露出坚定的神情,隐约感到他的执着和坚持。访谈在一尊大黑天的愤怒像前展开。

大公书画:您已经做了几年的佛造像的研究与制造,以您这样的年龄,接触佛造像是什么时候的事?

高超:大约是我19岁时,我开始喜欢、研究佛造像。之前,我是没有想过这些。我大学上了一年,就放弃了,走入社会。2009年,我在云贵川地区做矿石开采,矿石贸易等能源类工作。在山区中,经常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多次眼睁睁看着被巨石掩埋的人,而没准哪一天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面对大自然的无常,我突然感知到生死的无常,这让我陷入恐慌、忧虑、矛盾。我用各种形式自我发泄,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非常痛苦。

久而久之,我想念我的童年的纯真,而奶奶家的一尊佛像总是浮现在眼前。后来我让家人给我传来佛像的彩信,作为手机屏保,我总能从中感受到宁静,自在,快乐。为什么一尊造像,对我的精神有如此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我开始真正的研究佛造像,读诵《佛造像度量经》等相关内容,参阅大量文献,并关注造像的比例,形态,眼神,笑容,色彩...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佛造像的本身就有意义,那就是美,简单又直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纳喜之拾佛造像艺术博物馆馆长高超向记者阐述他的理念
 

大公书画:但是这些佛造像似乎并不是完全按照《佛造像度量经》的造像仪轨中做的。

高超:是的,我们的造像并不是完全按照《佛造像度量经》,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去造佛像。比如这个佛头,如果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这是伤佛造成的残缺,是不允许这么造的,是对佛的大不敬,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看,他很美,是美的一种呈现。

我们做的范围比较大,主要是塑形艺术,不仅仅是针对佛教徒来做,而是欣赏佛教艺术的观众来做的。

大公书画:您如何在佛造像中体现你的艺术观点?

高超:我觉得人有各种层次,无论是你是一个教授,还是一个农民,在面对这样一尊佛像的时候,能够看进去,不用站在任何一个高度,或者他的道德观,他的人生观,他没有办法去评价我的任一尊佛像,而是被我的佛造像带到艺术的天地中,佛造像本身是一种艺术符号。无论是犍陀罗时期的佛像,还是首陀罗时期的佛像,都要具备一点,就是美。

现在大多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深入了解经典文献等信息,而佛造像艺术本身也是传承佛陀的历史与博大。就佛造像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语言,他在无形中陈述着佛陀的智慧。我希望更多的人在佛造像艺术中能够汲取到属于他们个人的精神层面正能量,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和广大的胸怀来面对这个纷扰的世界。

大公书画:您想用佛造像的这种美,来打动别人。

高超:对。每一部佛造像背后都有一部经典,有一个文化的传承,人的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阅读每一部佛经,所以一尊佛造像,就可以传达出深厚的历史感,人与佛能够直接对话,我的目的是要搭建人与佛之间的这座桥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纳喜之拾佛造像艺术博物馆馆长高超向记者阐述他的理念 
 

大公书画:为什么您的佛造像里面愤怒像居多呢?

高超:我觉得人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在各种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你会愤怒、贪婪,也会平和、谦让,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总是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愤怒像让我感到自己和内心的矛盾做斗争,降服心魔,他们不想其他佛像的平和像,给人传达出的就是平静祥和,比如白度母,就是这样一尊自在像,看到她,就会想到如何得到自在。没有那种给人内心的力量的感觉,我从愤怒像中能够得到能量和力量。

大公书画:您的佛造像艺术馆取名为:“纳喜之拾”,您想表达什么样的经营理念?

高超:我认为纳是吸收、享受、总结、得到;喜是快乐,是喜欢,是高兴,是离苦,是一种感觉;之拾:拾是整理,是敛,是收,是沉淀。唯有心生自在,欢喜人生,豁达才是十全十美。美在于形,只能悦目。美在于神,才能赏心。唯有形神兼备,纳喜之拾才值得去做。

佛讲慈悲。纳喜认为“慈”是快乐,是欢喜,是爱,是高兴。“悲”是去除烦恼,去除苦闷。纳喜之拾所收藏的每一尊佛造像,只需静置于一处,就会让面对他的人心间盛开的一朵莲花,享受欢喜,离苦得乐,这也是一个去除烦恼,欢喜自在的过程。

当你理解了纳喜所理解的自利利他,无我利他的精神,才能看懂纳喜所展示的佛像。每尊造像都透出着佛性与人性,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自利利他,无我利他的精神,真实做人,踏实做事,才能有一个庄严自我,人生圆满的过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