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旧址变身博物馆

日前,中英高校工业遗产建筑设计合作项目在北京启动,旨在推动英中两国在建筑及工业遗产建筑设计领域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十一所英中著名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和专家,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建筑设计和工业遗产设计领域互相交流学习和实践心得。本次活动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北京规划委员会、首钢集团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机构的支持。

为期两周的合作项目将围绕“工业遗产再造”为主题举办设计工作坊、论坛和多场讲座:以首钢遗址为主题的设计工作坊将鼓励和激发英中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智慧和创意;中英高校工业建筑更新论坛将汇集中英高校及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两国在工业遗产建筑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前景;活动期间在高校举办的英国专家公众演讲活动将展示英国高校在工业遗产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特色,使中国院校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工业遗产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参赞潘露西表示,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英国就开始引起重视,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英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改造,英国高校在此领域也为政府培养了众多人才。英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性研究和改造。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英国高等院校为政府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滞后二十年。如何保护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建筑师们共同关注的一项课题,政府和专家也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工业遗产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界六十年代首次出现在人们印象中。此后,工业遗产保护作为联合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一项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Jon Goodbun博士表示,为期两周的中英高校工业遗产设计项目, 使得中英两国的学生对彼此有了更好的了解,并且建立了友谊, 两国高校也已经开始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英国学生已经开始在北京寻找工作机会了。 英国大学非常希望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与中国建立研究合作研究项目。这两周的项目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市场,以及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因为工业遗址是对工业时代的纪念并体现了某种文化价值。对这些遗址的再造通常同某些新行业密切相关,而这些新行业是建立在信息科技和非物质性工作基础上的。比较典型的是东伦敦的多克兰地区和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在国王十字区的新校区。在这些项目中体现出的事实是:新技术由于本身的非物质性通常并不具有清晰的建筑语言 ,但是新技术正在利用从前工业的建筑和技术形式成为表达他们思想的媒介。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廖含文博士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对中国极具重要性。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很多原有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些占地巨大的工矿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搬离原址,这些都给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其数量在未来的二十年还会不断增加。我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发展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两代人辛勤奉献、自强不息的理想,也见证着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更是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护工业遗产,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探索现有的空间的利用模式,挖掘它们潜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对于保护我国社会历史的完整性,延续城市的文脉和传统,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升级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工作坊对中英高校在该领域开展具有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意义

廖含文指出, 这次工作坊对中英高校在这一领域开展具有更深入广泛的合作的意义。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以及最早开办建筑学/城市规划教育的国家之一,在对工业遗产保护和教育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值得中国借鉴的做法。这次工作坊中英国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辨能力、严谨的作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值得中国高校的师生学习和反思。与此同时,中国拥有的丰厚工业遗产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需求又为英国高校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这次工作坊中中国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术素养、国际交流的水平、勤勉踏实的风格和探索求知的热情同样给英国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英两国高校,特别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在教学体系、设计经验、学生技能和实践机会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互补性,未来在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在内的很多城市环境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的工作坊作为引玉之砖意义重大。

此次合作对中国高校的意义

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交往始于改革开放,迄今也有三十多年的丰富积累。但是针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国际合作并不多,特别是像中英工作坊这样规格高、规模大、参与院校和师生数量多的合作更是屈指可数。中国高校参与这样综合性的、多边的合作项目,其受益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取长补短,学习发达国家在设计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二是开阔视野,直观获取某一科研领域的国际动态和设计思潮;三是增进了解,扩大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和话语权;四是培养人才,锻炼中国师生的国际交流交往能力;五是寻找机会,扩大中国高校与国外同行进一步开展教科研合作的潜力;六是积累经验,为中国高校未来进一步向全球教育市场开放,增强吸引力创造条件。可以说这次合作对中国所有参与的高校而言,在进一步提升自身环境和品牌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潘露西:工业遗产保护源于英国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和物流方式的变化调整,欧美城市发展逐渐进入“后工业”时期。其突出标志是,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而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上升。特别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产业建筑及地段改造的成功案例,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引发了世界建筑同行的进一步关注。

德国的“鲁尔”钢铁城公园曾经是一个以经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1968年,德国开始对这里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科技产业,并且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改造后的鲁尔风景优美,拥有5座大型公园,旧工厂成了展览馆,被淘汰的设备变成了攀岩训练场和潜水训练基地,工业旅游得到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源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国家英国。”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参赞潘露西介绍,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英国就开始引起重视,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英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改造,英国高校在此领域也为政府培养了众多人才。

中国建筑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对中国而言,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城区土地“退二进三”式功能置换、老工业基地转型,这三个方面成为产业用地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大量工业企业的搬迁,它们所留下的土地以及废弃的建筑、设备等如何处理是一个必然面临的问题,简单地推平重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中国建筑学会介绍,与自然文化遗产相比,工业遗产的价值长期被忽略。由于大量的工业遗产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全国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不断受到毁灭性的威胁。与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相比较,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滞后近20年。

遗产保护需政府之“手”

而在我国,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南通大生纱厂、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等等,都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

近年来,上海、天津、重庆、沈阳、西安、武汉、南京、常州等城市已经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

今年,武汉市宣布将对27处工业遗产制订保护控制图则、分析遗产现状概况、划定保护建筑和风貌协调区,并采取三级保护的措施,包括严格保护模式,不得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适度改造利用模式,改造为城市开放空间、博物馆纪念展示馆、创意产业园、商业综合开发等。

上海市去年也宣布,后宝钢时代工业遗存或将被保留,那些被视为环境污染源头的烟囱将被赋予新的含义。上钢一厂和上钢五厂所在的吴淞工业区将被打造成融生态景观、商业商务、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北部现代化城区。

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这里原是北京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电子工业基地,撤厂后改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今,798艺术区内有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约400家,预计在“十二五”末期,该区域产值将达到120亿元。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