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计划2020年迈入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争取通过8年努力,故宫实现文化遗产完整保护,实现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安防设施全面覆盖,实现开放区域适度扩大,实现文物库房功能改善,实现文物藏品保护修复。”昨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详解《“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时,用了一连串的“实现”。
这项宏大的平安工程将在8年内完成,那时正是2020年,也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
现存7大安全隐患
谈及隐患,单霁翔坦言:“目前7大隐患,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跑冒滴漏)、观众安全,这些时刻威胁着古建筑群、文物和观众的安全。”
每类隐患,他都会配几幅“内部图片”。比如去年展柜冒烟,文物库房里紫檀、黄花梨的家具叠摞。“最多的时候能摞11层”。
他还特别通报了最近发生的两起隐患。其中包括一间雕塑库房漏水,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抢修,才未造成文物损坏;御花园堆秀山太湖石滚落,幸好没有砸伤游客。“这也是清明假期,故宫在御花园采取游客分流的原因之一。”
基于这种现状,故宫完成了《“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保护对象为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宫殿古建筑群、180万余件故宫藏品和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
目前,国家已经先期拨付2亿元,启动该工程。
7项工程分两步走
“平安故宫”近期目标,是争取用3年时间,在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中长期目标,是用8年时间,在2020年,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北院区建设
亮点:6万平方米展出大件儿宫廷文物
北院区位于海淀区西玉河区域。这片区域总占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
预计2至3年内,这里将建成一座故宫“别苑”,其中包括1.5万平方米的文物修复中心;5000平方米的文物修复展示中心,观众可以看到西洋钟等文物重焕青春;5.5万平方米的文物展厅,一些在紫禁城里摆不开的大件儿文物,例如地毯等将有机会首次亮相;1万平方米的文物周转库房;5000平方米的宫廷园艺中心,7000平方米的数字故宫文化传播中心;5000平方米的多学科科学研究中心;5000平方米的科技保护研究中心;1.3万平方米的行政管理与配套设施用房。还有一部分是公众服务用房和原有建筑等。按照计划,这里还将设立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11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等。
单霁翔透露,这片区域目前仍有一个涉及90户居民的自然村,年内完成搬迁。园区周边配套道路今年内也将立项,方便今后文物运送。“具体设计方案还将通过招投标才能确定。”单霁翔说,“这里有一个水库,还有河流穿过,建筑低于四合院的密度,园区将延续山清水秀。”
目前,故宫藏品有180余万件,然而每年展出数量不足一万件。今后,这些没有机会亮相的文物,尤其是大件儿将在北院区亮相。
地下文物库房改造
亮点:增容6000平方米
目前,故宫地下文物分为两期,彼此不相连,分别建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建设年代早,库房存在4项隐患:年久渗水;二期库房采用的空调系统是水冷,库房上“顶”着60吨水;空调只能设置为统一的温湿度,“不同种类文物保存条件有别,目前只能将所有文物都暂时当成书画类文物存放”;库房面积严重不足,2.2万平方米只能存放90万件文物。
今后,新库房首先是增容6000平方米,可存放120万件文物。“地下库房的安全系数最高。”单霁翔举例说,“汶川地震,幸免于难的文物几乎都是存放在半地下的库房里。”同时,新库房还将设立一条“暗道”,与文保科技部门直接连通。
基础设施改造
亮点:市政管线不再穿墙过
“这是故宫最难的一项工程。”单霁翔特别解释,“故宫地下有遗址,地上有古建筑群,各种市政管道需求大,方案编制了7年没有通过。直到去年,方案才获得专家通过。
思路改变,是获批的根本原因。重要的市政管网不再穿越古建筑。红墙内只增加消防设施,管网将汇总到西南区域。“90%的办公、科研都将集中在这片儿,处于红墙外。”单霁翔说,“市政管道可以一沟多线,合理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亮点:监测范围包括空气质量
故宫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遗产监测方面也是首家。遗产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构已建立,首份中英文版监测报告正在印刷阶段。这将是全国首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
这种监测将成为常态。通过监测系统,文物部门可以即时对每一件藏品,每一位观众进行掌握,甚至了解古建附近空气质量、植物生长情况等。
安全防范新系统建设亮点:武警有望24小时“守”宫
安防设施包括硬件升级。其中,新防盗设施今年年底完成,防火设施明年完成。下一轮更新改造将即刻启动。单霁翔说:“故宫将保持最先进的安防设施。”
同时,故宫有望实现24小时武警守卫。现在有125名武警驻在故宫,他们负责特勤和开放期间治安。夜间,故宫由保卫处负责安保。“这也是上一次,故宫出现了老同志没追上小蟊贼的尴尬,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单霁翔提到“痛处”从不嘴软,“经过训练的武警,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院藏文物防震
亮点:每一件瓷器都将定制囊匣
器物防震类似成衣制造,讲究“量体裁衣”。比如瓷器,每一件都配齐囊匣。同时,盛放易碎文物的柜子将大规模更换成为金属柜,彼此之间并不依靠。这样不仅节省空间,遇到地震也不会发生倾倒。
今年,这种文物柜将入驻4个库房,包括1个雕塑库房、2个瓷器库房等。8年内,所有库房都将配备这类文物柜。同时,古建筑和一些陈设文物的防震试验也在进行中。
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
保护
亮点:科技用房集中红墙外
180万件文物中,100余万件都需要进行科技保护。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准,故宫在红墙外建设文保科技用房。红墙内9处科技用房将全部外迁。
相关特写
“故宫人也不许在故宫里吸烟”
发布会现场,单霁翔郑重宣布了一项故宫新举——紫禁城从即刻起禁烟,欢迎各界监督。
“故宫属于文物古建,本身禁烟。但是很久以来,在宫里上班的人,难免犯烟瘾,打着‘思考’的旗号冒两根。这对游客不公平,所以我们决定禁烟,”单霁翔说,“我在刚召开的内部大会上问了大家,谁不同意禁烟,没人举手,那我就认为是全票通过。从即刻起,故宫工作人员也不许在故宫里吸烟。”最初,有工作人员建议在一些区域设置吸烟区。“这还是对游客不公平。”单霁翔说,“如果非得设立吸烟区,有4处。午门外、神武门外、东华门外和西华门外。”
相关新闻
文渊阁“五一”前开放
从今年起,故宫还将陆续扩大开放面积。预计到2020年,故宫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0%左右扩大到76%。单霁翔透露,今年“五一”假期前,文渊阁就有望对外开放。一批古建筑将陆续修缮并具备开放条件。比如咸若馆修了3年,预计今年竣工。“除了建筑要修,岁修也将坚持。”单霁翔说,“古建筑可旧不可破,类似红墙掉皮、地砖缺失等属于对古建筑的不尊重,需要及时修补。”
另外,故宫内的5处冰窖也将逐步开放,变身游客服务中心。“一些餐饮服务将搬入,游客届时可以体会冰窖里吃冰棍的酷爽感觉。”单霁翔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