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万根木桩解码“元代水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透明的玻璃步道及2000根木桩遍布整个展厅

12月31日消息:申城首个遗址博物馆:国内已考古发掘出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今天上午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看点多多。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博物馆历经10年发掘整理、建设,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

今天上午,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世纪出版园和文新传媒谷等项目,也同时分别举行了开工和奠基仪式。

万根元代木桩藏于地下

700年前申城地下长什么样?走进位于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你就会有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

整个博物馆建于1500平方米的遗址上方,想要参观,必须先走到地下一层,方能将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处的遗址看得真切。站在大厅一角,引入眼帘的是2000根长短不一的木桩,它们深埋土中,错落在遗址各处。另有8000根4-5米长的木桩,则深埋地下。大厅正中央,是两根长方形青石门柱,这也形成了水闸最关键的部分——宽约6.8米的闸门。闸门两旁,两道由青石墙砌成、现已“残垣断壁”的水闸墙,将水闸与周边河道分割开来。

水闸底部,由一块块青石板平铺而成的底石组成,石板间嵌着用来加固的铁锭榫。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时间的长河早已掠过700年,但存于地下的石板依然保存完好。“这些构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石板下面铺着木板、木梁和木桩,深入地下7-12米。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从这点上来看,我们的先民管理水闸的水平一点不输现在的鲁班奖、白玉兰奖等建筑工程。 ”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当时先民管理的先进性,所有木桩均用墨汁以中文数字一一编号,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辨。

水闸解开三大文化之谜

展厅一角的展板上如此评价水闸的作用:其建筑结构的先进性反映出宋代《营造法式》官式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特殊地貌环境下的应用。那么,水闸在当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除了蓄水放水外,这项工程在当年最大的作用是冲击下游河床的泥沙。 ”陈燮君说,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水闸的发现也解答了三大文化之谜。陈燮君解释:它是元代水利工程师任仁发手下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对了解元代水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该水闸河道当年是苏州河的前身、吴淞江的支流。在元代,吴淞江的体量和现在的黄浦江差不多。不过,现在这一河道已变迁至志丹路高架桥1公里开外,这也证明了河道是变迁的。另外,上海汇聚了江、河、湖、海各种水系,水闸的发现也证明了航海之谜。

现代化展示重现当年原貌

为了将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博物馆在展览方式上也颇费了一番脑筋。

博物馆项目筹建办主任王莲芬说,整个展厅用了3000块大玻璃,构建了全透明参观步道。关键的水闸河床中央则利用多媒体方式,虚拟展现水流从闸门放出,流入下游的情景。展厅一隅墙上,还播放着元代先民建设水闸的动画场景。地下空间一角,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等。考古专家何继英介绍,这是对水闸原址原貌的原味呈现,展览陈列的展品,均为原址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在文物残片基础上的修复品,参观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还可以观看通过计算机技术复原的水闸建造流程、施工工艺等。

此外,整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了水闸建筑元素,凸显了“水”的主题。建筑立体造型力求简洁,冠以现代化玻璃顶,自中间门架柱向两侧飞泻而下,以隐喻闸门激流之主题。

每日参观人数将限流

建成后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将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管理,实行免费参观。

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需求,目前部分裸露在外的木桩仍用白色塑料包裹全身,即便展出期间也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木桩保护需要一定水分,否则就会干枯开裂。 ”陈燮君坦言,这也将成为博物馆开馆后,馆方管理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目前公布的博物馆开馆试行方案中,每周开馆六天,9:00-16:30(16:00停止检票),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根据文物保护的原则,每个开放日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人,10人以上团队参观需提前两天预约。

博物馆地址为延长西路619号,地铁7号线至新村路站、公交117路、859路、北嘉线至交通路志丹路站,68路至志丹路甘泉路站可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