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纪念馆:一曲气壮山河的御辱斗争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位于宝山临江公园内,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纪念馆主体是一座用钢材、玻璃等现代建材构成,表现传统建筑形式美的纪念塔,塔高53米,塔馆合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山守军姚子青营抗击日军的相关陈列。1937年9月5日,日军铁桶般地围住了宝山城,姚子青率部下与敌激战数日,毙敌无数。9月7日,全营将士壮烈牺牲。

淞沪抗战纪念馆一层展厅的西侧,一整面顽强的花岗岩墙面上,黑色青铜镌铸的《义勇军进行曲》格外醒目。站在展厅过道上静静前望,曲谱倒影在水面和丘石上,仿若向世人宣告,这首震撼人心的伟大歌曲,响彻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好似提醒国人铭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

“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气壮山河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这片热土上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豪。在淞沪抗战纪念馆“抗战史事”部分,一首张自忠将军亲笔手书的诗篇,让记者久久驻足。

“一.二八”事变前夕,陆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奉命调防南京下关、浦口,上海战事一开后,全旅将士纷纷要求增援十九路军。五一七团一营少校营长朱耀章更是奔走呼号:“今日之事所持者唯铁血耳!”,他还率众向国民政府请缨。嗣后,二五九旅的请战获准,全旅官兵开赴宝山刘行,接替第十九路军防务。

1931年2月20日拂晓,日军进攻庙行镇,接防阵地两天的二五九旅将士立即奋起还击。激烈的战斗中,朱耀章带领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肉搏,多次顽强击退进犯之敌。入夜,年轻的朱营长到各连阵地巡视,归营后久久无法入眠,批衣写下一首《月夜巡视阵线有感》,其中写到:“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十多天后,日寇倾尽一个师团的主力,强占浏河后直扑安亭,第五军奉命向嘉定、太仓一线撤退,朱耀章部驻守战略要冲朱家桥,掩护主力部队撤退。3月3日清晨,日寇增兵4000余人扑向五一七团阵地,朱耀章召集全营仅有的官兵,激励大家以必死的决心保卫国家。杀声震野的激战中,全营官兵浴血冲击,打退了敌人的围攻,保障了第五军、第十九路军撤退。就在惨烈的突围战中,朱耀章身中七弹,壮烈殉国,年仅30岁。

朱耀章牺牲后,战士从他的口袋中找到了这首血迹斑斑的《月夜巡视阵线有感》,在场的铁骨硬汉无不动容,第五军军长张治中读到这首诗时也潸然泪下。解放后,张治中亲笔誊写了朱耀章的遗作,送给他的后人,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抹壮烈的记忆。

东林古寺战成“血肉磨坊”

走进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国军队血战东林寺的场景陈列,让人仿佛重回75年前的抗战一线,徒生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

宝山罗店镇的东林古寺,地处要冲,三面环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第十一师某团一连,奉命不惜一切牺牲固守东林寺。这座古朴的寺院,在中国军人拼杀日军的顽强战斗中,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1937年9月末,日军集结大量兵力,对东林寺发起猛攻,中国守军奋起顽强抵抗,一连官兵死伤殆尽,仅剩的十多名战士抱着必死之心,组成敢死队与敌拼杀,在援军的支持下击退了敌人。9月30日、10月1日两天,敌人再次出动飞机、大炮,发起疯狂进攻,东林古寺顷刻间被炸成断垣残壁,庙内留守的一班战士用机枪杀敌,枪管炸裂了,就用手榴弹迎敌。

激战中,班长胡玉林带头从掩体中冲出,向日军连投十多枚手榴弹,猝不及防的敌人被打得溃退。后面的战斗中,弹尽援绝的中国军队又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日军一名中尉挥刀冲到跟前,班长胡玉林举枪还击,无奈枪械发生故障,情急之下拿起身旁的十字镐,向敌人劈头盖脸砍去,在敌人掩面狂叫时,一枪将之击毙。另一名日军少尉巨刀劈杀时,国军班长徐爱生举手夺刀,他不顾双手鲜血淋漓,返身挥刀剁杀敌寇。英勇壮烈的战斗中,日军再次溃退而去。

五个昼夜的东林寺血战中,中国军人击毙日寇300余人,参展官兵也战至仅剩10多人。

抗日游击队痛击进犯日寇

1939年,在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下,青东抗日武装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纵队的委任,番号改为淞沪纵队第三支队。血雨腥风的抗战岁月里,支队长顾复生率部开创青东抗日根据地,寻机对来犯的日寇予以迎头痛击。

4月8日,50多名日寇手持冲锋枪,窜到青浦地区的观音堂镇,淞沪三支队闻讯后,立即调动六、七两个区的抗日游击队,从后面悄悄包抄,将敌人团团围住。发现被困的日寇,先是求援未果,后又疯狂放火,企图从来路逃窜,发现桥梁被游击队拆毁后,再次折回观音堂,后来又转向东面突击,再遭游击队迎头痛击。之后,慌不择路的日寇窜到火烧庙,正好钻进了游击队的“口袋”。重重包围中,日军一路狂吼乱叫,被歼灭数十人,丢弃不少武器弹药,嚣张的气焰被彻底打灭,从此再也没敢侵扰观音堂。

记者还在淞沪抗战展示厅中看到,气壮山河的淞沪抗战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徐行八字桥、南汇朱家店、南汇角头港等多个地区,对丧心病狂的侵略者给予痛击,打出了中国军民抗击外辱的赫赫声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