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建立博物馆保护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民间文化,如何保护和挖掘民间文化遗产,这是时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今年2月到7月,本报陆续推出了28篇东莞民间文化传承人系列报道,对一批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挖掘。

目前,该系列报道已告一段落,然而,东莞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昨天下午,由东莞时报主办的传承东莞民间文化论坛在东莞报业大厦举行。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谭军波(微博)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作为媒体,理应为其宣传和鼓舞。本报的传承人系列报道对东莞民间工艺大师,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目前见报的传承人总体分为歌舞、传统工艺、武术和美食四类。然而,写这些远远不够,今后还要继续下去,最终将会出一本书。

“今天开这个座谈会,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及传承人多提出宝贵意见,让大家来关注这一块,保护东莞传统文化。”谭军波说,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从政府到民间都很重视,保护现有传承人,让工艺传承下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随后,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东莞党校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建中,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磊,及木鱼歌传承人李仲球和千角灯传承人张树祺,都对如何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张铁文和詹谷丰都认为应该建立博物馆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嘉宾观点

东莞民俗专家 张铁文

建立博物馆保护传统文化

要解决“非遗”传承的问题,首先要把它挖掘出来,然后进行评比。他举例说,东莞关于女娲的传说最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而全国非遗传承刚好缺失这块;东莞的人民公园是全国最早自创的公园之一,但没有人去宣传。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越是不好听的名字越有意义,如东坑的卖身节。

“当然,想办法保存,不是找人做,找人唱就可以的,最重要是建博物馆。洪梅的花灯搞一次完了,木鱼歌也是没人听,还不如搞一个博物馆。”张铁文说,如中国第一盏煤油灯是东莞的。洪梅的花灯就可以跟千角灯结合起来办博物馆,然后进行评比、宣传。

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胡磊

对民间历史文化进行整合

“我对时报每期刊登的传承人报道都会看,他们确实不容易。关键是要走访民间,收集大量素材,站在人文的视角关注东莞民间文化,牵动了一个人文历史话题的源头,关于民间文化的探讨。”胡磊表示,东莞民间民俗文化的话题对东莞本土文化的传播意义很明显,值得关注和研究,并对传承人表示敬仰。

他设想,关于民间文化,首先要理顺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历史和未来寻找新的连接点。任何城市之间也有好的借鉴,如云南、贵州对于民俗、民风方面的东西。相反,在东莞为什么不能挖掘出来?

他说,挖掘和寻找东莞有价值的文化代表,东莞城市的文化符号。如是不是可以尝试用木鱼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民间文化元素作为背景音乐。另外,他还建议对民间历史文化进行整合、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的教育、发现民间艺术的智慧和价值。

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 詹谷丰

用文字将民间文化保留下来

詹谷丰首先对这次活动表示充分肯定,“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首先感谢东莞时报为我们策划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掩埋在土地下的曾经重新被发现。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如何保护和发展,是一种精神产品。”

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他的观点独特。“有生命的东西是不需要保护的,有阳光就可以生长。这种文化在流失,首先是和我们的时代有距离,千角灯为什么要保护,首先是失去照明的价值。所以,一些东西只能出现在那个物质非常贫乏的时代。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理所当然就退出了。”

至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詹谷丰的观点和张铁文似乎一致。他说,既然实用价值已经消失了,那最好的形式应该是建立博物馆。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也很有意义。“建议组织一批人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将东莞的民间文化保留下来。写人物的个性、悲欢离合,写事件的起源发展及高潮。”

东莞党校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刘建中

挖掘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鉴别力

“东莞文化是方方面面的,有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等,文化传承人的栏目切合老百姓的生活,另辟蹊径,是很有意义的。”刘建中说,文化的本意是教化,就应该传承下来。有些东西需要媒体去扩大宣传和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挖掘传统文化时要有一个尺度,传播要有一个立场,要有一定的鉴别力,特别是在民间道德这方面。“我们发掘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是要引导人们向健康方面去做。要把传统的形式和当代的新内容结合起来。”

“非遗”传承人代表

木鱼歌传承人李仲球:如何传承民间文化,一定要尊重文化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对于木鱼歌的创新,第一是要好听,我一直在创作,看怎样排列折声和平声唱起来好听;第二是好看,每年都有木鱼歌表演,但是没人来看。我把本来没有节奏韵律的木鱼歌搞成有节奏的,有节奏了就可以找人来给歌曲伴舞,有舞台效果了,就有观众了。

关于如何传承和保护木鱼歌,我的想法是把木鱼歌演奏做成DVD,加入画面和字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接受。

千角灯传承人张树祺:做千角灯没有文字记录如何制作,都是靠言传身教。千角灯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煤油灯,高约4.5米,宽约3.5米,整体呈橙色。东莞目前只有两盏千角灯,分别挂在莞城文化报告厅的大堂里以及东莞市博物图书馆二楼。做千角灯的花费很大,普通一盏制作成本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角灯上的每条灯带要一万多,一盏灯有24条灯带。所以没人愿意来学,赚不到钱。我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学,他们问我,如果学的话,怎么吃饭?希望政府可以给予帮助,有人想来学习制作千角灯,我很愿意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