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听听最早的“洋泾浜英语”

“天晓得”旧招牌,上海著名歇后语就从这里来的

“夏天,人们穿着轻便,许多穷人和中等阶级都习惯穿得半裸露。而冬天,人们则喜欢把衣服一层层裹在身上,棉衣、真丝、羊毛和皮毛,直到几乎认不出来自己。今天阳光特别灿烂,人们都脱下了身上厚重的衣物。大量衣服被寄存在当铺。”1848年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原载于《中国丛报》1848年10月一期上的外国人日记。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里,能找到不少类似的资料,如果市民想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这里再正确不过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早的“洋泾浜英语”——清代咸丰年间初刻本《英话注解》

这本《英话注解》是在2000年秋的一场秋季拍卖会上,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拍到的。据了解,在当年的拍卖会上,这本《英话注解》也只不过拍出了3000元钱,和现在动辄拍出上百万千万价格的瓷器、书画相比,实在称不上什么“宝贝”。但识货人则知道,这种书目前在国内极少,堪称海内孤本。而对于研究上海的“洋泾浜语”,也有着较大的价值。

如果要说到这本书的背景,那就久远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当时中国与外国贸易的发展,以翻译为生的“通事”之间,秘传着一本用中文注音的英语手册。复旦大学教授、语言学专家周振鹤曾说:“中国人所编写的比《华英通语》更早的英语词汇集,我们已经一本也看不到了。但是美国人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州,还流传着一本取名《鬼话》的英语词汇会话集。广州人称外国人为番鬼,番鬼所讲的话自然是鬼话了”。

但广东刊刻的英语手册虽然都用中文注音,但所注中文必须使用广东方言来读,所以不通广东方言者,即使用了这种手册,也无法学习英语。而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仅过数年,外贸就超过广州而高居全国之首。在与外商交往中,一批早期进入上海的宁波人学会了英语会话,掌握了一点英语知识,就开始编起了《英话注解》。

与广东人用广东话为英语注音一样,《英话注解》所注的中文字的发声也必须用宁波方言来念。如spring的注音为“司不令”,summer为“色麦”,autumn为“哑得母”,winter为“晕脱”等等。这些注音的汉字必须用宁波方言发音才能接近英文的发音。

据介绍,这本书可以确定是上海刊印的第一本英语学习手册,同时根据现今掌握的情况来看,它也是海内孤本,自然也能成为研究“洋泾浜语”的宝贵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历史博物馆虽然还没有固定场馆,但经常在外搞些临展,这是瓷器展

“大舞台对过——天晓得”旧招牌

上海滩有句赫赫有名的歇后语:“大舞台对过——天晓得”,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看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里的一个旧招牌,这个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

这块招牌真的很奇特,长122厘米,宽86厘米,材质是木质的,招牌正中间刻着一只大乌龟,龟身是立体的,头伸得特别长,吐出两行字:“乌龟眼睛太小,见人牌号,就要假冒,所以被人抽吊”。招牌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则各有一只手,非常醒目地指点着招牌上的文字——“看看看”,三个“看”字中间刻着“东首假冒”。招牌下方的文字则是“货真价实,何必冒牌欺人”。招牌左边一行字是“你愿做了乌龟,即是子孙乌龟,可知万代乌龟”。招牌右边的文字有两字剥落了,剩下的是“做了假的臭的,还要哄骗人家的。”招牌一面上还有一些小插座,估计当年还装着小电珠呢。

可是按常理,店铺的招牌、幌子等既是店名装饰,又是广告牌,表示店铺的行业特征、经营商品门类,以及宣传店铺本身的历史与特点。例如酒店的“太白遗风”、茶行的“清润肺心”等等,谁会在自家的店铺上挂一块刻有乌龟的招牌呢?

原来,在1910年12月9日,位于汉口路大新街口(今湖北路)的上海滩历史最久的京剧专业舞台之一大舞台正式开业,促进了附近地区的繁华,出现了一些依托大舞台的商店。一位姓陆的嘉兴人在大舞台对过开了一间食品商店,主要经营药梨膏、糖果和蜜饯等,店名为“嘉兴文魁斋”。由于生意红火,不久,就有人在隔壁也开了家食品店,取名为“苏州文魁斋”。这样一来,大舞台对面就有了两家“文魁斋”,顾客也分不清哪个是正宗的,哪个是仿冒的。陆老板对此很气愤,但又无可奈何。为了标明自己才是正宗的,他灵机一动,请人订做了这么一块稀奇古怪的招牌,指责新开的是冒牌店。

不过也还有一种说法,两家店其实是同一个老板,骂来骂去只是一种商业行为,无非是炒作一下,骂个知名度出来而已。如此说来,这两家文魁斋的真假也就真的是“天晓得”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咸丰年间初刻本《英话注解》

尚未选定馆址的博物馆正在寻找合适场馆

可是,如果上海市民现在就想一饱眼福,看看这些全面反映上海商业、金融、语言的实物时,可能得暂时失望了。因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目前还没有选定馆址。不过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与筹建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现在正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裙房内向社会开放,陈列馆分“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五个部分。主要以场景和模型的艺术手法,辅以音响、多媒体资料查询装置及多媒体影视模型合成装置等展示手段。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百子大礼轿、汇丰银行铜狮等千余件珍品在陈列馆中长期展出,市民们也可以到那里先一睹为快。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向记者介绍,目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有11万件文物,分为文献、书画、金属、陶瓷、工艺等十五个门类,范围函括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在新馆馆址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积极举办大量的临时展览和流动展,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与馆藏藏品近距离接触,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近几年举办的临展有“孙中山与上海——文物文献档案展”、“摩登都会——沪港社会风貌”展、“《为共和而战——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文物展》”、“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旧校场年画展”等等,相继在台湾、香港、武汉、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杭州、湖州等地展出。就在前不久,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与主办的“海派旗袍展”也在湖北武汉市正式开展。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