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应建主题生态博物馆 打造新型文化产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造100座博物馆的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打造各类博物馆,如何在博物馆的形式、内容、运营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如何打造新型的博物馆,以达到丰富博物馆的类型和内涵的目的,更是引起了主管单位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古城区、商埠区和众多的古村落能否被充分利用、改造成具有先进博物馆理念的生态(社区)博物馆,就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每一座建筑、每一棵街树,甚至每一个人、每一头牛都是博物馆的收藏”

2011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名单,浙江省安吉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

什么是生态(社区)博物馆呢?国家文物局下过定义,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对于生态(社区)博物馆有深入地研究。他认为,生态博物馆首先应高度重视传统生活方式、日常物品的收集、保存与展示,强调“社区内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棵街树,甚至每一个人、每一头牛都是博物馆的收藏,都有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博物馆似乎就是在追求一种“原生态”的理念,不论是搬迁建筑还是原址保护、复建,都考虑或刻意关照了建筑所处环境,注意保护建筑与建筑、聚落与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间的关系组合。

济南可建设三种主题生态(社区)博物馆

针对这种理念,记者咨询了有关专家,他们一致认为济南应拥有自己的生态(社区)博物馆,保护、传承好济南的历史文化。记者和专家一起在济南境内进行过搜寻、比对,发现只有几个区域比较适合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而且这几个区域需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改造。

第一个区域就是目前正在改造的明府城、曲水亭、芙蓉街片区,这是济南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区,还留存着大量多种类型的古代和近现代建筑,而且还维持着基本的原始居住状态,这些都符合生态(社区)博物馆“原生态”的理念。

第二个区域是济南的商埠区,这里目前还保存有大量的近现代建筑,而且大多数在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上都非常高,是济南甚至是整个山东省都非常少见的近现代建筑集中区。这里很适合开发成济南近现代建筑或生活博物馆,以建筑为主体,以街巷为联结点,以商埠文化为“魂”,将济南商埠的近现代商业文化充分展示出来,而且大多数建筑还在被使用,有的还维持着最古老的功能,所以如能规划、设计、改造好,商埠区完全可打造成济南另一处与古城区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新型生态(社区)博物馆。

再一个区域就是济南周边的村落。

记者在长期的采访中发现,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以及章丘市、长清区、平阴县等都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老村落,虽然很多村落经过一些改造,但没经过改造的也有,大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但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村落中已少有人居住,有的建筑已经坍塌,但这恰恰保留住了这些村落的原始状态,如果能进行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和改造,应该能打造多座以济南村落生活为主题的济南村落生态(社区)博物馆,而这正是济南目前最为缺少的博物馆类型和内容。

要妥善处理好与商业活动的关系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打造生态(社区)博物馆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很多省市的重点文化项目,因为这种博物馆不仅丰富了所在城市的博物馆类型,可供人游览、参观,做成新型的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搭建了一个最好的原生态平台。

宋新潮曾说,生态和社区博物馆的发展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与商业活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产业等相关商业活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惠及民生。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