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藏家开博物馆分享经验:与残片对比鉴真假

一排排陶瓷罐,一块块陶瓷片,从事空调业务的余长庭还有个自己的“秘密基地”,一走进去仿佛步入神秘的古代时光,看到古人用过的酒坛子、米罐子,跟远至汉唐、近至民国的陶瓷“大家族”亲密接触。日前,余长庭的“私人博物馆”即将挂牌,这将是我省首个“私人陶瓷博物馆”。余长庭希望能在这里以“陶”会友,共享“陶”宝经验。

收有陶瓷器藏品上十吨

除了码得整整齐齐的数架陶瓷坛罐,余长庭还珍藏着一些按照年代和种类编码的陶瓷碎片。这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碎片有什么用呢?余长庭解释,鉴定陶瓷需要靠“经验”,而经验难免出错,这些陶瓷碎片都是自己从全国各地的窑址“淘”来的,都是真正的文物,而且因为是碎片,其内部的构造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摸不准的陶瓷器拿来跟“残片”一对比,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我拥有的陶瓷片数量在武汉应该是较多的了。圈内人都知道,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余长庭说,自己成立“私人博物馆”,就是希望“以陶会友”,让大家聚集在一起鉴赏陶瓷,分享鉴定经验,而这些“残片”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准绳”。余长庭还向记者透露,自己收藏的“残片”有的竟然已经成为“孤本”,外地的博物馆都曾试图收藏他的“陶片”。

余长庭与陶瓷结缘20多年,最初就是从收集“残片”开始的,到外地旅游,别人看风景,他就去当地窑址“淘宝”,外人认为的“破烂”,却是他的“宝贝”。2003年起,余长庭开始有序列地收藏陶瓷,至今已收藏各类陶瓷器藏品上十吨。

会讲故事的湖北“马口窑”

在余长庭辟为“博物馆”的家中,有一整面墙前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马口窑,有大有小,花纹丰富,有的上面还刻有烧制的年代和背景,十分珍贵。

余长庭介绍,马口窑是地道湖北本土陶瓷,过去被老百姓用来装米装水或被用来腌菜。这种起源明代隆庆年间,烧制使用并延续了400余年的陶器,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塑料制品的兴起,被逐渐取代。多年来余长庭在武汉周边的农民家中寻找马口窑,在我省马口窑权威专家、湖北美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李正文编撰的《即将消逝的文明》一书中,展示的一大部分马口窑都来自余长庭的收藏。

记者看到,马口窑花纹丰富,色泽鲜明,还具有很强的纪实色彩。“男方20岁,女方18岁”道明了当时的婚嫁规律。“周恩来是外交部长”、“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等字迹更是具有浓浓的时代印记。民国时期,洋人也爱马口窑,他们订制的马口窑上就画着大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而有的马口窑更是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制造于康熙早年的马口窑底竟然依稀可见代表明朝的“洪化”字样,绘有八仙的图案则寄托着主人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愿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