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卫星“藏身”博物馆
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回收仓
航天厅内展示了长征一号至四号模型
长征四号火箭的二级发动机备件
火箭发射模拟演示
“神九”一飞冲天遨翔宇宙,“穿针引线”空间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飞龙乘云入驻“天宫一号。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和遨游太空的壮举。“神九”载“嫦娥”飞天,也引发人们探索航天的新一轮热潮,上海不少市民来到航天专业类博物馆一探究竟。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上海儿童博物馆也有遨游过太空的真伙,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回收仓就藏身于此。
上海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给这个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回收仓起了个名字“大锅”。相比“神九”返回仓,这口“大锅”看起来个头并不算大。而这个被誉为儿童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大锅”,可是真正遨游过太空的真家伙。它是经过上千度高温的炙烤,也经历了着陆时猛烈的撞击。黑漆漆的外表和30厘米见方的着陆撞击坑,还有卸下工作相机时的割痕,就是上天入地的佐证。
通常,卫星发射入轨之后,就在太空执行任务,并不需要返回地面,通信、导航、气象卫星都是如此。但有的卫星却需要回到地面,如侦察卫星获得的情报就得想办法送回地面,科学实验卫星携带的实验品也需要安全返回。这类需要安全返回并且回收的卫星就是“返回式卫星”。
研制返回式卫星是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技术总体水平的标志之一。1975年11月26日—1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甘肃酒泉顺利发射并在贵州六枝成功着陆的那一刻起,这个困扰返回的难题即被中国科学家破解了,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这口不起眼的“大锅”在小朋友们眼里,可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宝贝。小朋友们看到“大锅”总要用小手摸一摸,有的干脆一屁股坐到“大锅”里面。
“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航天,让他们感觉到航天并不遥远,其实就近在眼前,甚至触手可及。不少小朋友站在大锅前,小脑袋里会想很多问题。如大锅为什么是黑乎乎的?大锅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这里能装几个人呢?”上海儿童博物馆副馆长吴惟力说,“我们真的很希望,通过一次近距离接触航天真家伙,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热爱航天的种子。”
其实,在上海儿童博物馆航天厅里真家伙不止这一件。长征四号火箭的二级发动机也矗立在航天厅,只不过这是个备选件,是一位“板凳选手”。虽然时刻为上天做好准备,但最终逃脱不了后备的命运。这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长征四号火箭二级发动机,该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三级运载火箭。三级火箭意味着整枚火箭共有三级发动机,它们如接力赛跑手一般,逐级将“接力棒”即搭载的航天器推向太空。当然与赛跑手命运迥异的是,每一次出征就意味着生命终结。
据说,馆藏的这个大家伙在建馆之初可颇费了些周折。因为个头实在太大,根本没办法被搬进馆。最终只能起重机出马,在博物馆尚未封底时,吊装到展厅内再实施封顶。
除了馆藏的几件航天真家伙,航天厅还有不少好玩的,最具特色的还属火箭发射模拟演示。它将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按比例缩小搬到了这里,能模拟从卫星吊装、人员撤离到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为小朋友揭开卫星发射的神秘面纱。拼图魔方墙是一个个可翻动的立方体,可拼出“伴星”号卫星、“联盟”号火箭等全景图案。当一副完整的画面呈现在面前,还会有成功的灯光和声效为小朋友助威。
从古代火箭模型到长征一号至四号模型,在航空厅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模型,大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这些往往就能成为他们探索航天的动力。”上海儿童博物馆副馆长吴惟力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