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生存样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对于民办博物馆人而言,确是如此。
近日,记者走进赤峰市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听听民办博物馆的背后故事。
收藏之路
提到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张军的收藏,还得从他十几岁说起。
那时张军正在上小学,一天,张军发现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币很特别。因为好奇,张军就用一块糖把这张纸币换了过来。
后来他才知道,这张纸币是“中华民国”在乌丹地区发行的一种钱币。
张军如获至宝,精心保存起来,也就从那时开始,他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同学踢毽子,都是用铜钱做的,为了收集铜钱,张军用零花钱来换这些毽子。当初就是收集起来为了好玩,等收集多了,才逐渐感悟到收藏的博大精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拓宽,他也逐渐开始涉猎文物,并且越集越多。
后来,张军为了收集民间文物,翁牛特旗的每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加深对收藏知识的理解,张军买了有关文物、历史、地理、民族、文学以及地方史志等方面的书籍,一有时间就研究,几乎达到了痴迷境地。
这些年来,张军没少付出辛苦,但他更多的是收获喜悦。他收集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护这些藏品,他专门盖了4间库房,做了20多个壁橱。担心文物丢失,他不敢出远门,晚上还要住在库房。还专门养了几条狼狗看护。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不知道是他收藏了文物,还是文物收藏了他。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副处长富永军说,截至2012年3月底,我区已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27家,行业博物馆10家,还有20余家民办博物馆正在筹办。民办博物馆的创办人主要有收藏爱好者、艺术家、企业家。
运转艰难
目前,民办博物馆已成为我区文博事业的重要力量,他和国有博物馆一样,共同承担着保护、利用和管理文化遗产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但民办博物馆面临财务、藏品数量、品位不高、人力资源、陈列展览不够专业等诸多不利状况。
2009年7月8日,赤峰市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开馆。直到今日,张军仍靠贷款艰难维持运转,其他民办博物馆的情况与他相差无几。
“租购展馆、水电、藏品的购置和保藏、人员开支,这些开支累计起来是一笔颇为大的支出。就目前而言,能达到收支平衡的民办博物馆在我区属于凤毛麟角。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入不敷出,创办人四处筹款艰难度日,只有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做后盾的民办博物馆,财务状况良好。”富永军说。
为了节省开支,平时馆内不开灯,有参观者来了才开灯;不雇讲解员,亲自布展;自己上阵接待游客,幸好有政府每年50万的财政支持。
尽管如此,资金缺口仍很大。张军说,目前他的博物馆每年费用在80万元左右,如今只能靠贷款艰难地存活下去。
“无论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绝不会卖藏品。”张军说,文物是不能再生的东西,卖一件就没一件,一件文物卖100万,你这100万花完了,你再想花200万买回来都不可能。一些很珍贵的文物,有的被扔掉,有的被卖掉,流失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想看文物,只能从文字、图片、录像上来看,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内蒙古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民办博物馆的全区性的法规,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民办博物馆行业管理规范,使得民办博物馆的非营利性缺乏有效的规制保障。
自身造血
面对资金缺口,张军明白,光靠政府财政支持是满足不了民办博物馆需求的。
他认为,政府的财政补贴如同“输血”,只能撑得了一时。因此民办博物馆必须学会自己“造血”,才能实现可持续运行。
张军并不富裕,甚至有些窘迫,为了维持博物馆的经费运转,张军开发了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工艺品,有龙的银币、银票、纸币等一整套工艺纪念品。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如果能把博物馆开发成为城市旅游项目,那么民办博物馆将迈上产业化之路。在博物馆旁筹建酒店,旅游服务到位后,可以申请将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开辟成旅游景点,以酒店餐饮业的盈利来填补博物馆运转的资金缺口。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今年国内部分省市将出台《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办法》,办法中将有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比如在建设用地、融资贷款、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富永军说,针对我区民办博物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尽快出台条例,提高民办博物馆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另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解决困扰民办博物馆的资金、场地、人才等问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老师田华认为,现有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包养民间博物馆,因此,由国家制定符合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使民间博物馆能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开发获取资金,减免一定税收,采用灵活政策,允许民办博物馆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繁荣,是眼下比较适宜的选择。另外博物馆还要从更长久的未来进行规划建设,这其中包括了人才、经费、展示陈列等方面的准备,另外延长博物馆产业链,如开发博物馆纪念品、礼品、书籍,只有内部有强大的造血能力,才能让博物馆走得更好更远。
民办博物馆的兴起,为博物馆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民办博物馆的创办人,迎难而上,坚持不懈,迎接春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