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国考"不及格 经费不足制约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先后被评为“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最辉煌时期连续多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如今,这个博物馆年接待量跌落到30多万人次以内,令人惋惜。

中国博物馆协会最新公布的全国国家一级博物馆考评“成绩单”,在82家参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西安半坡博物馆得分不及格,排名第78位、倒数第5名,令人尴尬。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西安半坡博物馆“内外交困”,危机重重,更加令人忧心忡忡。

No.1 6000多年前的N个秘密

1958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全国1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始共产主义聚落遗址。遗址与出土文物向人们展示了6000多年前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秘密一:距今约6800至6300年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的这个地方,有一座5万平方米的古老“村庄”,生活着400至600名半坡原始人。女人担任这个部落的首领,领导部落一同种地、打猎、捕鱼、采集、纺织、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平均分配劳动果实,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秘密二:这座古老的“村庄”,被一条5至6米深的大围沟分成三部分,沟东是制陶区,北面是公共墓地,大围沟围住的则是居住区。大围沟最初是为防止野兽侵袭而修建的,后来演变成“护城河”。这条大围沟堪称世界最古老的“护城河”,比西安城墙现在的护城河还要早四五千年。

秘密三:遗址内发现房屋遗址46座。房屋的形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建筑结构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其中,村落中心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160方米,应当是供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堪称是世界最古老的“人民大会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秘密四:发现各类墓葬250座,有木棺葬,有陶瓮棺葬,多为单人墓葬,还有一座两男合葬墓、一座4女合葬墓,没有男女合葬墓。说明,当时实行的是“族外婚”或“走婚”制度,还没有出现“一夫一妻”制。半坡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一时期属于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另外,半坡遗址出土一座小孩墓葬的木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棺具实物。

秘密五:半坡原始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几乎相同,男性身高170厘米左右,女性150至165厘米左右,与现代人相差无几。

秘密六:发现烧制陶器的横穴窑遗址6座。其中完整保存的一座烧制陶器的横穴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构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窑遗址之一。

秘密七:出土的一个陶片上,清晰地提取出一个6000多年前的制陶人左手大拇指的立体指纹,是人类最早的指纹。这个指纹的汗孔比现代人的要大和密,指纹也比现代人密一些。现代人的指纹线是每一平方厘米有17条左右,而陶片上的指纹则有19条之多。

秘密八:半坡原始人发现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秘密九:出土有精致的骨针,带有针眼,与现代的钢针大小差不多,绝对可与今日的钢针媲美,令人惊叹与难解。

秘密十:出土的陶哨(埙的前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

秘密十一:出土的尖底瓶,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了。

秘密十二: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绘有大量几何图案。这至少说明,半坡人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不仅对1到8这些数字非常清楚,并且对直线、折线、三角形、长方形、圆和圆的等分等可以熟练运用。半坡人借助什么工具等分圆周的,令人惊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秘密十三:半坡遗址国宝级文物人面鱼纹网纹彩陶盆,美术抽象思维、审美标准至今都在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绘画。

秘密十四: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秘密十五:发掘于半坡遗址石砚,其中的一个砚池中至今还附着有红色颜料,堪称最古老的“文房四宝”。

秘密十六:窖穴中18厘米厚的碳化粟,以及出土的带盖陶罐里面还装有粟(俗称谷子)的朽壳。这表明当时半坡人已经培育出了“粟”这种农作物,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粮食。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都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用于碾磨粟米。

秘密十七:从出土的布纹陶钵上的印痕得知,当时人们纺的线,最细的仅0.5毫米;他们织的布,质地较细密的,每平方厘米经纬线达到12根,线径约0.84毫米。布的织法与近现代农家的土布相仿。

秘密十八:半坡人已经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我国传统的挽髻插笄的发式,半坡先民就是最早发明和使用者之一。

另外,1957年,郭沫若先生为西安半坡博物馆题写的“半坡遗趾”,为什么用“趾”而不是“址”?或成千古之谜。而鲜为人知的是,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福娃,创意源自半坡人面鱼网纹陶盆图案的启迪。

No.2不及格的“三大原因”

半坡遗址的发现,轰动世界,影响深远。西安半坡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采访了解到,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历史最好时期的1998年、1999年、2000年连年年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但从2002年之后,接待量锐减至10至40万人次。接待量如此大幅度下跌,本已令人惋惜,更加令人尴尬的是,在最新的“国考”中,西安半坡博物馆得分不及格,面临降级的风险。

中国博物馆协会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于2011年6月至12月对全国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度的运行情况按照总分100分的标准进行了评估,60分为及格,并于2012年5月18日公布了全国8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绩单。成绩单显示,有66家及格,16家不及格。

成绩单显示,西安半坡博物馆总分 57.3076分,在全国8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排第78位,倒数第5名。其中,在分项评估中,西安半坡博物馆“科学研究”列46名,“公共关系与社会服务”列56名,“藏品管理”列70名,“管理与发展建设”列74名,“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列79名。由此可见,西安半坡博物馆主要问题出在“藏品管理”、“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管理与发展建设”三大方面。

成绩单还显示,在8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有35家地市级及以下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位列34位,倒数第2;在6家遗址类博物馆中位列第5位,倒数第2;在观众数量方面,2010年度的接待量13.7万人次,位列80位,倒数第3名。 No.3 “四大问题”困扰发展

当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联系到副馆长何周德,交谈中了解到困扰西安半坡博物馆发展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经费不足,严重制约发展。

展馆均未安装空调设备,处于“可以配备起空调,养不起空调”的状态。

展馆急需扩建2000平方米,但因无力扩建,长期难以丰富展品陈列。50多年来从野外搜集到墓葬、房屋标本50多件(套)、化石近万件,如今堆放在一个临时库房中,急需新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标本库,至今无力建设,影响文物保护、研究和陈列。北边的一个展馆在汶川地震中受损,被鉴定为危房,但无力翻新。

原来馆里的自办学术研究刊物也已停办。

问题二:“土遗址”保护成大问题。

由于西安半坡博物馆展馆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为砖木结构,密闭不严、加上没有空调保持温、湿度平衡,“土遗址”展出已50多年,出现了风化、干裂、酥粉、霉变等问题。

问题三:规划面积小。

博物馆现有面积107亩,与周边没有统一规划在一起发展,面积小、专题性较强,不利于吸引观众。

问题四:停车难。

没有自己的停车场,停车难、交通拥堵突出,影响旅行社带队参观。 No.4 重现辉煌,路在何方?

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告诉记者,要解决目前西安半坡博物馆发展滞后的问题,第一要务是要解决“连片统一规划”问题。

西安半坡博物馆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为全国6家遗址类国家一级博物馆中的一员,西安半坡博物馆总分排名全国第78名,兵马俑博物馆排名全国第16名;半坡遗址2010年接待观众 13.7000万人次,全国排名第80名,兵马俑遗址接待 401.8361万人次排全国第3名。兵马俑成功的发展经验在于不断扩大景区连片规划与发展。兵马俑规划为秦陵博物院,包括秦陵遗址公园、秦兵马俑博物馆,其中,仅遗址公园面积达3386亩。而浙江良渚博物馆原来的面积较小与接待量均不如西安半坡博物馆,但如今,良渚博物馆变身为良渚博物院后,占地面积扩大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设置了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大大提升了人气,直接超过了西安半坡博物馆。

何周德说,西安半坡博物馆北面和西面已被新建的“高层楼盘”所“占领”,如果“连片规划和开发”,出路只有两条:一、东面的西北一印厂址正在规划开发工业遗址公园,西安半坡博物馆应与其连片规划;二、南面是一个城中村,应规划为半坡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相连。

业内人士呼吁,西安半坡博物馆作为全国仅有的6个遗址类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应当成为陕西文物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之一。呼吁应该像开发秦始皇兵马俑、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广场、法门寺景区、楼观台景区那样,开发半坡遗址景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