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2012年6月22日,在庆祝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由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馆长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馆长致辞
点击进入: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品在线 

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主办,此次展览是继《启蒙的艺术》展览后,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又一个重大国际交流展览。

吕章申馆长表示,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迎来百年庆典的重要时刻举办的一个重要展览,也是中、英两国建交四十年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相信本展览的隆重推出,不仅使我们可以重温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史,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当今不断加深的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产生更为积极而深远的文化影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瓷器
 

展览精选148件套精美瓷器,从明代早期的外销瓷,到欧洲在中国的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欧文化交流与碰撞。展览充分体现了中国瓷器拥有从热销欧洲到被广泛使用,从被博物馆收藏到被私人争相收藏这一持久魅力的历程,展览共分10个单元,分别是:

一、明代外销瓷器 17世纪初,景德镇陶工开始生产特殊订制的瓷器,他们把传统的中国纹饰与外来纹章纹饰结合起来,制作出具有异国情调的瓷器,这些瓷器被欧洲的宗教画室、王室和贵族收藏。

二、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展与中国的贸易。19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把成百上千的中国瓷器运到欧洲,这些瓷器成为了大船上的压舱物,被运抵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其它欧洲港口。

三、欧洲特别定制的瓷器 18世纪,仿制具有欧洲造型和纹饰的瓷器订货大量增加,版画、藏书票、银行券以及硬币、陶瓷器、玻璃器、银器、白镴器都被运到中国,送进瓷器作坊里作为陶工和画工仿制的样品。

四、欧洲特别定制的纹章瓷早在15世纪,中国尚未生产纹章瓷,16世纪至19世纪间制作的纹章瓷都是为特定的具有明确身份的用户制作的。

五、早期欧洲瓷器在16世纪的意大利和17世纪末的法国,出现了与中国瓷器更加相似的仿制品,它们具备了欧洲人所推崇的中国瓷器洁白透明的胎体。

六、仿中国风格的欧洲瓷器正如欧洲造型和纹饰的仿制品构成中国贸易瓷的一部分一样,中国纹饰也传至欧洲并出现在欧洲瓷器上。更为普遍的是,欧洲人将中国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进行改造,并与日本和欧洲的元素混合在一起。

七、仿欧洲风格的中国瓷器欧洲东印度公司大量向中国订购欧洲风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仿制或改造欧洲的原器物。这些瓷器不仅包括仿制欧洲陶瓷器的餐盘、甜点篮等各种餐具,还包括更多用来装饰餐桌的瓷雕艺术品。

八、中国风中国风格对欧洲建筑、室内装修、家具、金属细工、绘画、纺织品图案、园林和陶瓷生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风(Chinoiserie)”源自法文,是对改造想象中的各种中国元素而产生的一种风格的概括总结。陶瓷器上著名的、一直流行的“柳景图案”就是在这个体系中纯欧洲的发明。

九、欧洲再装饰的中国瓷器大约在同一个时期,用西方风格和主题装饰中国瓷器的需求开始在欧洲出现,荷兰、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陶瓷器画工就用那些素面的或没有多少装饰的中国瓷器上加绘珐琅彩纹饰来满足这种需求。

十、英国收藏的中国瓷器伦敦是中国以外收藏和研究中国陶瓷器的主要中心,在收藏的历史、数量、质量和种类上都无可匹敌,收藏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热潮起源于对外销器物的追求。中国外销瓷作为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对中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对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外销瓷器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以及对欧洲制瓷业、人文风尚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观观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观观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观观众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