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兴趣与博物馆教育 如何完美结合

国内儿童博物馆

数量少 知名度低

目前,国内公立儿童博物馆仅有北京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上海宋庆龄儿童博物馆。一些公立博物馆有儿童展厅,如中国科技馆的科学乐园专门为3至10岁的儿童设置,知名度较高。另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有一定数量的私立儿童博物馆。尽管如此,相对于我国3亿多儿童、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的总数而言,儿童博物馆的比例过低,发展仍相对缓慢。

有数据显示,美国有三四百家儿童博物馆。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解释说:“首先,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也是东西方教育观念不同的体现。世界上3/4的儿童博物馆都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儿童博物馆普遍比较少,这是因为美国人把儿童博物馆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辅助形式,他们认为儿童的成长和智力发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式进行。”

博物馆不能“曲高和寡”

如何抓住小观众的心?

未成年人的参观人数已经占到博物馆人数的1/3,但这仅仅是一个数字,他们真正获得的审美教育少之又少

5月18日,当第三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的时候,我国已有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自2008年国家开始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比免费开放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国家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已超过80亿元。博物馆提供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惠及亿万大众。

博物馆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寓教于乐,给青少年关于世界的惊鸿一瞥?如何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出每个人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出一片快乐的学习园地?博物馆如何变成孩子们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怎样才能从博物馆中找到认识和理解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这些问题可能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不得不思考的下一个课题,也是事关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教育之于未成年人,犹如水分之于鲜花。在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博物馆应该有完善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备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能够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但从申报的资料看,我们所有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与未成年人的教育的结合都还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比如大家都片面地认为,一年举办几次未成年人在博物馆找快乐的活动、聘请一些小小解说员就完成了未成年人的教育任务。在展览与展示上并没有真正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基本上未成年人与大众看的东西是一样的,享受的是同样的解说。只有少量的博物馆辟了专门的少儿活动区域,但也主要是一些手工的制作作坊什么的,侧重于参与性,并没有成系统的教育规划。

博物馆普及展望

“指南针计划”率先推行

“指南针计划”是国家文物局一直在推动的、一项旨在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明的系统工程。它的设想是首先让博物馆和考古学家利用现在的考古发现,复原造纸、印刷、陶瓷、青铜器制作、指南针等发明的生产原理与流程,然后在广大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以升学率为一切出发点的今天,没有多少学校愿意真的开设这样的课程,每周真的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手工参与这些发明的过程。本来这是一个可以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好计划,但推广起来却并不现实。

法国为了加快博物馆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制定过一系列政策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比如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都不开课,而是鼓励大家都去博物馆,博物馆也就在那一天成了学生专场。位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博物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它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儿童馆又分为3-6岁、6-12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区域。而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整个班级可以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一些欧洲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来这个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分别与北京市的10余所小学、幼儿园达成合作协议,把这些学校的手工课、美术课都转移到博物馆来进行。副馆长志源说,现在学生们课业负担过重,每周抽出一天去博物馆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更多的学校不过是把春游的时间改在了去博物馆,学生们去了博物馆也是为了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哪里有什么心情去好好欣赏博物馆的展陈。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强调,正在制定的《博物馆条例》明确指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之一便是要与学校的素质教育相融合,在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国家应该有更为合理的机制来保证学生、学校在博物馆花费的时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