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影涵形 照面映花——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展》

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认识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满足文物爱好者对古代铜镜的浓厚兴趣,广州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鉴影涵形 照面映花——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在广州博物馆举行为期近三个月的展出,展览开幕仪式于4月18日下午三时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惜今阁举行。

本次展览分为先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和明清六部分,共展出从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中遴选的155方铜镜精品。展出的铜镜上起战国,下至清末,包括了“鲁诗铭文重列神兽青铜镜”和“中国人民”青铜镜两件一级文物。另外,“长宜子孙镜”、“位至三公兽首镜”、“真子飞霜镜”、“孔雀葡萄纹青铜镜”等多件珍贵的铜镜也将一同亮相广州博物馆。

中国铜镜有着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萌发于金石并用的齐家文化,在经历了汉唐的鼎盛期后,中国铜镜文化逐渐衰落,在清代后期,由于玻璃镜的出现,铜镜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铜镜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以其造型美观、纹饰华丽、铭文丰富的独特艺术魅力浓缩了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不同时期铜镜的形制特征、类型特点、纹饰发展等方面的演变,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因此,它也蕴涵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次展览从4月18日至7月2日展出,感兴趣的羊城市民和铜镜爱好者,可亲临广州博物馆,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铜镜历史和铜镜背后精彩的故事。

“铜镜的故事”

1、汉代“中国人民”青铜镜

在本次展览展出两件极为珍贵的一级文物,其中一件就是汉代“中国人民”青铜镜。这块铜镜直径18厘米,厚0.6厘米,纹饰华美,典雅高贵,其造型为圆形,半球形钮,四猛虎绕钮相对。内区五枚乳钉等距间隔,其间浮雕双虎、双鹿、神人戏龙,独角兽、双角兽。外区一周有工丽的隶书铭文:“青盖作竞(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铭文中的“四夷”指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与“中国”一词相对应的。这一段铭文,表达了汉代劳动人民希望通过铸造铜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的朴实思想。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铜镜铸造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铜镜铭文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镜铭中,与“中国人民”青铜镜相类似铭文的铜镜还有许多,如现藏于郴州市文物处的珍贵文物“汉‘陈氏作’羽人龙纹铜镜”中的铭文:“陈氏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宜孙子。”另外,《全后汉文》卷97《博古图》记载的镜铭也大同小异,铭文为:“尚方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子孙力。”在这些铜境铭文中,经常会出现“国家人民”等字眼,但是“中国人民”一词,在汉代铜镜“铭文”中,却很少出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S226;民劳》“惠此中国”,但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此后,在《孟子&S226;滕文公上》、《庄子&S226;田子方》等古代经典中,多次出现“中国”一词,这里所指的“中国”,其实是当时的“中原”地区。相当于今天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到了汉代以后,随着秦汉的大一统,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2、汉代“鲁诗铭文重列神兽青铜镜”

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件一级文物是“鲁诗铭文重列神兽青铜镜”,这件东汉时期的“诗经铭文镜”主题纹饰是浮雕神兽,镜缘有一圈隶书铭文,据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罗福颐考证与《诗经&S226;卫风&S226;硕人》章略有差异,是我国失传多年的“鲁诗”。失传1700多年的“鲁诗”在这面铜镜上重新被发现,突显了这面铜镜的珍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齐、鲁、韩、毛”四家,到南宋时“齐、鲁、韩”三家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都是“毛诗”一派的传本。“鲁诗”的创始人为鲁人申公,在《诗经》成为西汉官学后,以“鲁诗”传授最广。但是在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注后,“毛诗”兴起,“鲁诗”和其他两家逐渐衰落,据《隋书&S226;经籍志》记载:“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认为“鲁诗”是四家中最接近先秦诗义的原貌;而唐代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也认为:“三家不得其真,而鲁诗近之”。

3、唐代“真子飞霜镜”

唐代是我国铜镜史上第二个黄金期,当时的铜镜种类多样、纹饰复杂、形制多变、风格独特、制作精巧,特别是体现道教色彩的八卦镜和神仙人物故事镜,如嫦娥奔月镜、真子飞霜镜等。

本次展览展出的一块唐代“真子飞霜青铜镜”就是其中的珍品。这块“真子飞霜镜”直径23.5厘米,厚0.5厘米,洪山区石牌岭出土,主题文饰分为四区,正中下方饰一池塘,水中上伸一茎荷叶为钮座,叶上匐一只龟为钮,钮上正方有方形田子格“真子飞霜”四个字。右边一人坐于竹林中抚奏,前有置文具的长方形几案,左边饰一起舞的凤凰立在石上。

对于“真子飞霜镜”镜内的故事内容,尤其是“真子飞霜”四字的理解,可以说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来自清代钱坫《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他认为:“真子当是人名,飞霜是操名”,也就是说在镜中坐于竹林中抚琴之人名为真子,而其所谈弹之曲名为飞霜。但我国著名的文物工作者滕延振却认为“真子飞霜镜”是作为女子陪嫁妆奁的一种,纹饰中的弹琴者和凤凰左右并列,有‘琴瑟调和’、‘鸾凤和鸣’之意;月亮(有的镜上有月亮),荷叶及龟,正合‘月圆花好人寿’之意,因此,他认为“真子飞霜镜”体现的是一种祥瑞思想。

但是,另一位学者朱江在《也来谈谈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一文中则认为:“真子即真孝子的简称,飞霜当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的‘履霜操’的别称,整个镜纹的内容反映的则是尹伯奇放逐于野的故事。尹伯奇是古代有名的孝子,所以“真子飞霜镜”反映的当是古代的忠孝观念。最后,有学者认为“真子飞霜镜”无论从纹饰、内容的表达来看,都与当时道教思想相关,唐代统治者将道教作为国家宗教,甚至将老子奉为“玄元皇帝”,神仙思想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故“真子飞霜”中的“真子”,当指“玄真子”,即古代的道教神仙,“真子飞霜镜”描绘的是仙人弹琴,反映的是道教超然尘世的特点。“真子飞霜镜”的出现,正是唐人求仙思想的生动体现。

4、唐代“瑞兽葡萄镜”

唐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对外来文化、宗教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特别是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唐代一直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唐代铜镜中也是有所反映的,其中“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铜镜。

据史书记载,汉代时,西域盛产葡萄,早在汉代,葡萄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到我国中原地区。至唐代,中原与西域关系更为密切,经济、文化交流相当频繁。葡萄不仅直接输入长安,而且唐人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甚至已经学会了配制葡萄酒。我们可以从唐人诗中窥知一二,如王翰《凉州典》:“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刘禹锡《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知道葡萄酿酒在唐代极为普遍。

以“葡萄纹”作为艺术品上的图案,大约于汉代开始,最早是出现一些丝织品上,到了唐代“葡萄纹”开始出现在“铜镜”的纹饰中,“瑞兽葡萄纹”则是唐代最具特色的铜镜纹饰。“瑞兽纹”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将瑞兽与葡萄纹相结合,却始自唐代铜镜,是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瑞兽葡萄纹”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少量方形或菱花形。根据瑞兽数量的多少,可将其分为四瑞兽葡萄镜、五瑞兽葡萄镜、六瑞兽葡萄镜、八瑞兽葡萄镜等多种。主纹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由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四五只绕钮奔驰的瑞兽,瑞兽间有葡萄蔓枝叶;外区为飞禽葡萄蔓枝叶实。另一种内区为姿态各异的瑞兽作攀援葡萄蔓枝叶实状,瑞兽的数量也多少不一,有的甚至多达十数只;外区纹饰以葡萄蔓枝叶实为主,间以飞禽走兽、蜜蜂蝴蝶等。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一块唐代“瑞兽葡萄镜”就是“葡萄纹镜”的代表作品,此镜直径6.9厘米,外形小巧玲珑,镜背主题纹饰以瑞兽纹间配以葡萄纹,瑞兽,形态各异,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青”,有祥瑞之意。

 

附:展品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鲁诗铭文重列神兽青铜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中国人民”青铜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海马葡萄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瑞兽花鸟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真子飞霜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四山镜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