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38万元 历时半年 农民明曦办起农耕文化博物馆

大冶市灵乡镇39岁的农民明曦,自筹38万元,用半年时间,筹建起农耕文化博物馆。大冶群众文化馆馆长柯小杰表示,该馆在黄石地区尚属首家。
花费38万元张罗起博物馆
走进该馆,犁耙、锄头、铁耙、箩筐、扁担等一些农村中常见的生产生活工具,静静立在馆内的各个角落里。摸摸粗糙的石磨,握握满身锈迹的铁耙,仿佛让人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劳作现场。
“我觉得要把农家民俗好好保留下来。”该博物馆的创办人——今年39岁的农民明曦,一直生活在灵乡镇谈桥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明曦所在的灵乡镇谈桥村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新型农村社区,社区的农耕正在农民生活中逐渐消失。
“特别是社区的传统土特产‘谈桥千张’‘谈桥豆豉’,不光有悠久的历史,还留下一批古老的制作工具。”明曦说,随着村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原本随处可见的农家民俗也随之渐行渐远,一些老东西早已经不见了踪影。为此,他产生创办农耕文化馆的念头,再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风民俗。
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柯小刚的支持。柯小刚还特意为他的博物馆题词,取名:谈家桥农耕文化馆。
2011年10月份,明曦一心一意开始了博物馆的筹建。为了收集老农具,他在社区里挨家挨户去挖家底,不少农具甚至是从猪圈里找回来的。有一次为了找制作大冶印子粑的工具,他特意花了一天的时间,走上十几里山路,深入到殷祖、刘仁八镇去寻宝,最终花了400多元买回了十几个“粑印”。
经过半年的张罗,明曦先后自筹资金38万元,在谈桥社区明德小学附近建起一座420平方米的农耕博物馆。今年2月份,明曦的谈家桥农耕文化馆正式开馆。
农耕博物馆在黄石尚属首家
据明曦介绍,自2月底开馆以来,博物馆已免费接待参观者上千人次。
目前,馆内收藏了耧车、犁耙、锄头、铁耙、吹谷机、镰刀、簸箕、箩筐、石磨等100余件农具,“谷打苞,水淹腰。谷靠水来养,有水防旱多打粮。早割谷,早上仓,免得连夜雨,心里发了慌”,博物馆的墙壁还被30余首、260余条农耕文化谚语,装点得意趣横生。
馆内还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制作谈桥千张、谈桥豆豉等土特名产的工具。“这些都是老东西咯。”昨日,55岁的村民刘立英,抚摸着一个豆腐板说说道。据介绍,她家里两代人都是做千张、豆腐的。一些她用了十多年的工具,也被放进了博物馆里。:
“这个馆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大冶群众文化馆馆长柯小杰表示,大冶灵乡农民明曦创立的谈家桥农耕文化馆,在黄石地区首家农家生活生产用具专题陈列馆。
柯小杰表示,该馆将大冶农耕文明史以实物的形式予以记录,也为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谈桥千张、豆腐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工具也被收入该馆,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让博物馆更具活力,柯小杰建议,可以在该馆开辟一些场地和有关设施,比如现场请人磨豆腐、制千张,进行动态演示,开辟互动性的项目,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全面收集生产生活用具、物品,使农耕文化馆更有丰富性、完整性、趣味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