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水下博物馆重开馆 解照明摄像等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及交通廊道模型。

重庆涪陵白鹤梁,长江三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的枯水水文情况,汇集了黄庭坚、王士祯等数百位骚人墨客的题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之称。三峡蓄水后,沉入水面之下的白鹤梁却并未远离世人——为它量身建造的水下博物馆,让游客深入江底观赏题刻成为现实。

2009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首次开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在深水中原址保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过去两年多,白鹤梁曾因技术问题和提档改造闭馆两次。今年3月7日,白鹤梁重新开馆。近日,记者赶赴涪陵,近距离探访沉入江底的千年题刻,带回白鹤梁改造后的最新情况。

地面陈列馆

引入新技术,空间造型规划、功能配套更加丰富

重新开馆的博物馆地面陈列馆内,一块10米长的屏幕吸引了不少游客:一幅水墨动画伴着悠扬的音乐徐徐展开,生动地讲述千年白鹤梁的历史。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由地面陈列馆、交通廊道、参观廊道和水下保护体等部分组成。本次提档改造以地面陈列馆为主,展示内容、手法、空间造型规划以及功能配套更加丰富完善。”副馆长黄德建说。

据了解,以往,地面陈列馆展出的只有图片、石刻等,经过提档升级,高精度相纸、亚克力喷印等技术以及浮雕、题刻复原、水墨动画等新元素的引入,让展览变得有声有色。

连接岸边的陈列馆和江底的水下保护体的,是一条91米长、斜度为30多度的扶梯式交通廊道。这是目前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单程运行时间为3分钟,扶梯尽头直达与江面垂直距离达30多米的深水中。

穿过斜坡廊道和水平廊道,再跨过一道钢制舱门,便进入了长68米、外径约3.8米的钢质环形参观走廊。走廊壁设23个直径约80厘米的观景窗,8厘米厚的双层航空抗压玻璃,不仅可以抵抗江水压力,也方便损坏时更换。

探头观景窗,游客便可看到四五米外,静卧水中的白鹤梁,这是白鹤梁题刻最为集中的中段,长约50米,保存着140余段题刻。贴近窗边,梁上的石鱼和部分题刻清晰可见。如不过瘾,游客还可借助连接水下摄像系统的遥控指挥台,可放大、变焦、位移,看到每段题刻的所有细节。

黄德建介绍,目前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量在1000人左右,预计全年会接待30余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70%左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透过观景窗,可清晰看到位于水中的题刻。

水下保护体

采用无压容器,解决水下安全、照明、摄像难题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最大的难点在于解决水底压力带来的技术问题。

最终付诸实施的白鹤梁水下保护体,采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的“无压容器”方案:用“无压容器”将白鹤梁中段罩住;容器内注满水,使内外水压大致平衡;容器顶部采取特殊钢架结构,可承受4000吨轮船的冲击力,迎水方向的防撞墩能经受万吨级轮船撞击;博物馆还能通过光纤安保系统收集分析馆内的温度、压力和硬度等指标,以判断水下保护体安全状况。

这样的设计,既未破坏文物本体,又能使游客安全、清楚地观赏题刻,而且符合文化遗产保护“不改变原状、也不改变其与自然环境依赖关系”的原则。

2009年落成开馆不久,便经历了第一次整改,原因就在于保护体内留存的混凝土等杂质使水质混浊,通过大量清洁工作、改善循环水系统,才解决这一问题。净化后的长江原水注入壳体内,使容器内水质几乎可达饮用标准,这也是观众能清晰观赏的重要原因。

题刻区容易聚集微生物,每隔一个多月,专业潜水员就要进入水下保护体,清洗岩面和观景窗。在水位较高的冬季,潜水员一次只能工作40分钟左右,完成一次清洗需要十多天。

此外,水下博物馆的建设和维护还要破解照明、摄像等诸多问题。

其中,水下照明系统采用可靠性高、寿命长、耐高压、亮度高的LED照明方案,这些LED灯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寿命是其数十倍,可达10万小时。经过反复试验,工作人员将灯装在题刻之上2米至2.7米的高度,这样就使观测最为清晰。博物馆还解决了水下摄像设备的密封、信号传输等技术问题。水下摄像系统由28台球形水下摄像机、电脑触摸屏控制演示终端以及多媒体实时监控软件等组成,观众在参观廊道内和地面陈列馆上,都可遥控观察。

“下一步,白鹤梁还将在坡型廊道增设灯光控制系统以及水下背景音乐,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黄德建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遥控指挥台操作。(刘志强 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