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园成傣文化博物馆

16日,记者步入西双版纳傣族园时,发现以展示傣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内,已经挂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的牌子,在西双版纳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个非遗项目中,有关傣民族文化的贝叶经、赞哈、象脚鼓、泼水节、傣锦纺织、召树屯与喃木诺那的故事和熳轮制陶等7个项目,全部集中在这里向游人亮相展示,傣族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傣族历史文化博物馆。

通过大规模培训比赛保护遗产

在景区位于曼春满村寨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区内,记者发现除了早已经在景区泼水广场上演的“天天泼水节”狂欢,歌舞剧院上演的象脚鼓舞和在曼迈桑康上演的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的爱情故事外,景区先后发掘的贝叶经、赞哈、傣锦纺织和熳轮制陶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一一集中在这里向游人亮相展示。

据了解,过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传统艺人缺失等原因,致使传统文化消失怠尽,端午节在被韩国“申遗”成功后,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西双版纳全面展示傣族文化一个重要平台,建园之初就确立了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傣族园,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西双版纳傣民族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并在旅游的发展中得到发扬和更好的保护。

今年5月18日,就举行了由景区演艺部、接待部、环境部员工及五寨村民,共500余人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和比赛活动,以达到使更多人来传承和继续发扬非遗的目的。

依仗文化搭台唱旅游大戏

根据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傣族园创建国家5A景区的实施方案,通过对景区内7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批古寺、古寨、古塔、古树等保护性和开发性项目。一个以傣族园五村寨为核心,展示千年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神秘奇异。以坝区59个傣族寨子为背景,展示竹楼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一江三湖(龙得湖、孔雀湖、象湖)打造水乡风情。田园风光,稻耕文化,“龙山”文化习俗展示和静景相结合,集中数千人全力打造“泼水节·印象”民族文化世界旅游品牌;形成“天天欢度泼水节”狂欢场面,营造万人赶摆氛围。兴建傣家新区、旅游休闲度假区(避寒山庄),攀枝花林(高尔夫球场)的宏大二期建设项目,正在这个已经走过10年风雨的老牌景区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

据橄榄坝农场副场长、傣族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文武介绍,通过10年发展,傣族园景区的营业收入已从1999年的246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600万元,接待游客量达4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上交税收387万元。

此外,小区的整体设计以绿色为基调,景区内村民建盖异化建筑的行为得到遏制,从而让传统的干栏式傣族民居得到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