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后遗症:博物馆藏品难辨真伪

越南美术博物馆展出和保存了近两万件艺术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塑像、古董和古代手工艺制品等,但如今,就连越南美术博物馆的馆长本人都不能断言馆中哪些是真品而哪些是高级赝品。究其根源,这其实也是越战的后遗症之一。这一问题因前不久在大南关举行的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研讨会而被引入公众视线。

战时“创举”演变为灾难

越南美术博物馆馆长张国平说,他们正努力对所有在馆的艺术品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然后尽量标明展品是否真品。

最近,张国平因展品的真伪而受到多方质询,管理层和艺术家们关注此事已经多年。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躲避美军轰炸,越南美术博物馆将上百件重要的艺术品转移到乡下保存。为了填满展位,博物馆定制了大量仿制品,有些仿制品出自艺术家本人,有些则出自艺术家的徒弟或其他工匠之手,其仿制质量之高,就连原作者都为之称赞。

但如今,这种“创举”演变为了一场灾难。已故名画家裴春派的儿子、名画家裴清芳(Bui Thanh Phuong)说,参观者很难分清真品和赝品,就连他自己也分不清馆中所藏的他父亲的7幅画的真假。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更让人头疼的是,博物馆有时根本分不清一些真品在当时有没有被转移。如果是这样,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版权”问题“为了保存真品,艺术家们自己也可能做出好几个仿制品,我们也就根本没办法分清楚。”由于监管不力,越战时期博物馆流失了大量艺术品,许多公众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些东西可能是赝品,学者们也被阻拦进入调查。

仿制作坊扰乱艺术市场

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越南艺术品因其真伪难辨在价格上也大打折扣。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南经济开始开放,大量艺术仿制品流入国际市场。

在前所未有的资本的诱惑下,很多艺术家发现仿制和再造自己的作品可以多挣两到三倍的钱。但这些小把戏很快被收藏者发现,并开始受到监管。买家们首先就会问:“这件东西是真的吗?”越南的许多画廊都被这种坏名声连累不浅。

有些艺术家把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了仿制作坊,还赚了大钱。一位越南画家说,他曾经像台机器一样绘制仿制品,当时几乎人人都在画《少女和飞鸟》,人们根本分不清哪一幅是艺术家画的,哪一幅是学生的临摹,到处都在卖。越南文化中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考证意识也不强烈,为了更广泛地传播艺术,许多经典作品被大量复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什么版权问题。有专家指出,在河内至少有三件《新年前夜》,即使在画面中人物和树木的数量这些细微之处也很少有差别。它们可能全是假货,但也许它们全会被当作真品。

越南美术博物馆的前馆长说,1966年博物馆刚成立时,根本没资格收藏很多古董,经典佛像都保存在宝塔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展出仿制品。真品和仿制品一直混在一起展出,即便是博物馆里的“老掌故”都分不清楚。

张国平说,为所有展品验明真身对博物馆来说是一场巨大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博物馆将购置高科技仪器来检测艺术品的年代,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