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破解动物密码 蓝鲸骨架镇馆
用“十年建一馆”来形容国家动物博物馆,一点也不夸张。而当观众流连在展厅,才发觉长期的筹备和建设是如此的必要。全国各地制作、收集的珍贵标本,有条不紊地布置在十个展厅内。逐一参观时,才会发现这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展品陈列。许多展品都结合生存状态,布置在模拟的环境中,声、光、电的利用更是惟妙惟肖。看那蔚蓝的海天一色,听那澎湃的海涛,里面夹杂着海鸟的欢叫;缓缓游弋的海星和水母,在蓝紫色的灯光下显得无比妖娆;藏羚羊视线的远处,是青藏铁路呼啸而来的列车……为了更清楚更真切地展示标本,国家动物博物馆还成比例放大展品并同时对比真实展品,甚至还展出了许多活体动物。
炎炎的夏天里,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辨别着不认识的动物,洞悉着自然界的秘密,这动物的世界仿佛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镇馆之宝——蓝鲸骨架模型
步入国家动物博物馆,拾级而下,抬头会发现,一具长达24米的蓝鲸骨架模型凌空飞架。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是在地球上生活的最大动物。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交车一样长。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身体则是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形,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
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站在跑道上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以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磷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南、北纬30度间的神秘客——布氏鲸
在蓝鲸骨架的下方,是一只布氏鲸。几只小鲸跟着大鲸,神态安逸,仿佛游弋于广袤的海洋。
布氏鲸特征是从气孔到喙端有三条隆脊,全身暗灰色,腹部较白,鲸须板片粗糙呈深蓝灰色。布氏鲸出生约4米长,成体约15.5米,雌体较大,体重20至25吨。其经常单独一只或小群出现,雌性每两年生产一次,怀孕期约一年,北半球族群多在秋天生产。通常外海的布氏鲸比沿岸的布氏鲸体型大,疤痕较多,鲸须也较长、较宽。现今对布氏鲸所知仍不多,只知其会好奇接近船只,跟着船只打转或在一旁游行,有时会跃身击浪。摄食时,有突然改变方向的典型行为,游泳方式常让人误以为是大型海豚而非鲸鱼。布氏鲸常出现在南、北纬40度之间,且有可能扩及有暖流经过的高纬度地区。布氏鲸喜好20℃以上的水温,因此南、北纬30度间的热带及亚热带最常见,且常集中在某些特定地点,如日本、南非、斯里兰卡及西澳等外海。南极虾是布氏鲸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其更爱吃鱼类。
■提议中的国蝶——金斑喙凤蝶
金斑喙凤蝶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极为罕见,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少数地区。金斑喙凤蝶体长30毫米左右,两翅展开有110毫米以上,是一种大型凤蝶。它的翅上鳞粉闪烁着幽幽绿光。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颜色金黄。此蝶即因此而得名,并闻名于世。
金斑喙凤蝶雌雄异型。雄蝶体、翅呈翠绿色,底色黑褐色。前翅有一条黑色斜带,此带以内区域色浓,以外区域色淡。外缘有两条平行的黑带。后翅外缘齿状,有翠绿色月牙形斑纹,在月牙形斑纹内侧有相应的金黄色斑纹。雌翅无金绿色,后翅五边形大斑色白,尾突细长。
金斑喙凤蝶常飞翔在林间的高空,也时而停在花丛间,其姿态优美,犹如华丽高贵、光彩照人的“贵妇人”,因此人们称它为“蝶中皇后”。
长期以来,金斑喙凤蝶一直被世界上的蝴蝶专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该蝶为中国特有种,珍贵而稀少(野外生存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是唯一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蝴蝶。很多专家提议作为中国的国蝶。
■食素隐士——秦岭四宝
秦岭四宝,即秦岭大熊猫、秦岭羚牛、川金丝猴、朱鹮。它们全是食素隐士。
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秦岭大熊猫已被认定为是大熊猫的一个亚种。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
羚牛
每当夏天来到的时候,秦岭的高海拔地区,正是一片花的海洋。金背杜鹃在高大的冷杉树下竞相怒放,高山绣线菊像盆景一样摆放得严严实实,许多各色不知名的小花将山顶草甸绣得花团锦簇。然而,这里真正的主人,并不是偶尔涉足来此的人类,而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秦岭羚牛。
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大型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公斤,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
当看到其他动物与群牛距离适当远时,成年牛会逃离,当其他牛群突然在一定近距离内出现时,成年羚牛则是警示,似乎以示威方式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幼仔。当“父母”用喷鼻、怒视等方式试图吓退对方时,羚牛幼仔却傻傻地盯着看,似乎毫无表情。
朱鹮
朱鹮,也叫朱鹭,现代凤凰一般的奇鸟,被誉为东方宝石。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朱鹮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金丝猴
金丝猴,与大熊猫齐名的珍稀动物。人们常说的金丝猴,既川金丝猴。1958年,西北大学和陕西省外贸局畜产公司在秦岭发现金丝猴。目前,仅有少数国家的动物园借展过金丝猴。金丝猴在陕西省仅分布于秦岭山区,数量约3000只。金丝猴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春季,多取食幼芽、花蕾等;夏季,取食幼嫩枝叶等;秋季则喜食各种鲜果,如橡籽、茅栗、松籽、野核桃等,也吃嫩枝的皮;冬季,是金丝猴“缺吃受冻”的时期,它们以幼树树皮、芽苞、松萝(苔藓和地衣等)充饥。当高山树干结冰时,猴群下移到海拔1500m左右,避寒觅食。
金丝猴过着典型的群居性家族生活,其种群结构像一个家庭,并由很多家庭构成-个家族社会。每群金丝猴,少则30至50只,多则300余只,一群之中,老、中、青、幼均有。不论群体大小,每个群体中还有若干个家族群,每一个族群内有一只(视群体大小而不等)近似猴王的壮年雄猴担任“哨猴”之任。亦称“警卫猴”。其职责为保护整个群体的安全。不论活动或休息,它们都散布在周围和较高处警戒,当发现有人或敌害靠近时,会立刻发出“呼哈-呼哈”的报警叫声。这时众猴会跟着叫起来,此呼彼应,迅速逃离。
■媒体明星——白冠长尾雉
步入鸟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一身锦装的大型鸟类标本。这是以优美身姿频频亮相于媒体的白冠长尾雉。戏曲服装上配的翎子,用的就是这种鸟尾部的羽毛。
白冠长尾雉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雄雉全长约1.5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一圈黑边,眼下另有一块小白斑。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淡栗棕色。
白冠长尾雉栖息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内,尤喜在山谷地带针叶树较多的林区生活,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冬季常成群活动。白冠长尾雉飞行力比一般雉类要强,速度快而持久,利用它特别长的尾羽转动和扩张,能在飞行时骤然停止,并垂直向下急降。它的叫声低沉而细,在发情时常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啧啧啧啧咕……”的叫声,在受惊时则发出“归归归归……”或者“呼呼呼呼夹夹夹夹……”的叫声。
白冠长尾雉以杂食为主,以植物性食物如树果、树叶、野草为主要食物。嗜食袍栎坚果、茅栗坚果、胡颓子果实、胡枝子荚果和袍栎树的嫩叶以及一些草种等。繁殖季节的食性成分中,有蚱蜢、夜蛾幼虫、蛹、茧等动物性食物。在地上营巢,一般多在草堆边用爪挖一浅坑,略垫以枯草、干枝叶及鸟羽等。
■可怕的毒蛛——穴居狼蛛标本及活体展品
穴居狼蛛,属蜘蛛目、狼蛛科、狼蛛属,是一种大型剧毒蜘蛛。喜欢生活在洞穴中,是少有的不织网的蜘蛛,在长期废旧的房子易发现这种狼蛛。穴居狼蛛是国内一种大型的狼蛛,和有些捕鸟蛛的体形不相上下,性情适中,算比较温顺的蜘蛛。
穴居狼蛛多生活在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在农田、山坡也时有发现。筑穴而居,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cm,洞深20~40cm,深者可达60cm。常在夜间出猎,采用直接袭击法捕食各类昆虫。母蛛于5-7月产卵繁殖,卵袋略呈椭圆形,形似大花生仁,灰白色,由两片构成。据对25例卵袋测量统计,平均每袋含卵379.9粒卵色黄,孵化期20天左右。小蛛孵出后即爬上母蛛腹背,母蛛携带小蛛约10天,在此期间小蛛可离开母体饮水或采食母蛛食剩的昆虫或碎屑,此后逐渐离开母体独立生活。一只母蛛一年可做2~3个卵袋。母蛛寿命2~3年。
■高原精灵——藏羚羊与青藏铁路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西部青、新、藏三省区交界处。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
藏羚羊浑身是宝,其纤细柔软的绒纤维被称为“软黄金”,用藏羚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在国际非法贸易中十分走俏,“高原精灵”因此遭到疯狂屠杀。2003年“5·9”特大武装盗猎藏羚羊案的血腥场面,保护区管理局的队员们至今不能忘怀。在一个盗猎团伙的巢穴,藏羚羊尸横遍野,母藏羚羊已经被剥皮,腹内的小羊被遗弃在雪地上,藏羚羊的鲜血将从此流过的小河染成鲜红色……加上母羊腹内的胎儿,被非法猎杀的藏羚羊达到一千多只。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4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羚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羊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青藏铁路为了保护有迁徙习惯的藏羚羊,沿线专门修建了33处供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迁徙穿行的通道。国家动物博物馆特设一个展位,用珍贵的藏羚羊标本再现了迁徙中的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的情景,向人们展示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