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 天津戏剧博物馆“十一”纳客

人民网·天津视窗8月8日电:在鼓楼商业街及古文化街周边,聚集着天津众多国家及地方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天后宫、鼓楼、戏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老城博物馆、仓门口教堂……随着本市11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推进,戏剧博物馆也就是广东会馆成为“鼓楼戏曲大观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3月底开始,戏剧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修缮,预计国庆节前后将和广大游客见面。

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

戏剧博物馆的前身是广东会馆,占地面积约1.5公顷,是国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整个建筑融合了岭南与北方的建筑风格,由“木雕刘”“砖雕刘”等名家创作的砖雕和木雕艺术,堪称巧夺天工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成为“天津私立普育女子中学”“天津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和“红军中学”。1953年后改建,将东院、南院拆除,建成教学楼,成为“天津市第九中学”,直至1962年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戏剧博物馆于1985年筹建,1986年1月1日开馆。

南北风格融合建筑别具一格

戏剧博物馆的建筑群体以四合院和戏楼为主。馆内门厅是砖石结构、青瓦硬山墙,两端山墙砌成岭南地区常见的阶梯墙,上下五级,称为“五岳朝天”,与北方风格的屋脊融为一体,非常独特。门厅正中悬挂着“广东会馆”匾额,大门内置镂空木雕屏风,上悬挂着“粤声津度”匾额。

如今再走入戏剧博物馆,门后的壁画已经破旧不堪,小广场上的洋灰地面也多处翘起,院内很多柱子上的红漆已经剥落。但是,从建筑侧面精美的砖雕和走廊上方的镂空木雕上,依然还能看出来这座建筑群落当年的风采。

珍贵史料封存今后重新布展

工作人员带着记者走进四合院,院子左边的套间原来存放的是中国戏曲发展简史的介绍,右边的套间原来存放的是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介绍,资料非常丰富,伶票两界名家荟萃,还有部分文献、黑胶唱片。拜师堂内左右两侧原来悬挂着上千块小竹牌,每块竹牌都雕刻着一个剧种的介绍。正中还挂有四位戏曲名家头像:关汉卿、汤显祖、李渔、梅兰芳。当然,现在这些陈列都已被保存起来,房间腾空后准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工后再重新布展。

众多名人名家来此演讲演出

戏剧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建筑要数戏楼大厅了。这里的彩绘和木雕装饰独具风格,融南北技艺于一体,是全国稀有的中国传统古典戏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戏楼看台共两层,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厢三种。戏台为伸出式,没有木柱,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楼上楼下共可容纳400至600人。舞台上方有个圆形斗拱,不仅造型别致,还起到音箱效应,观众在各个角落都可清楚地听见台上的声音。另外,一层大厅的四周还有京剧人物造型博览,坐在旁边看戏的观众可近距离观赏。据介绍,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献艺。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发表著名演讲;1919年,邓颖超与其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话剧。电影《梅兰芳》等多个剧组也都曾在此取景。

戏楼修旧如旧重现昔日辉煌

由于年代久远,戏楼内的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只有台阶上那已经褪色的地毯还展现出戏楼曾经的高规格、高档次。现在,戏楼内部极具古典特色的桌椅都集中在中间,房顶上多个制作精美的红灯笼也被落了下来。工人们有的在地面铺设电缆,有的在加固那些年久失修的门窗。据他们介绍,建筑整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能用的部分将尽量加固维持原状、实在腐朽的部分将按照原有的材质和样式重新制作补充进去。

地面铺“金砖”都是广东造

广东会馆始建于1903年,是由旅津的广东客商集资9万两白银建成的。但经过100多年的变迁,经过多次改建,很多地面上原有的广东“金砖”都被普通的洋灰地面所代替。这次整修,也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金砖”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小广场和甬道上堆放了很多橘红色的方砖,每块都是40厘米见方,工人们正在认真地切割这些“金砖”,让它们连接得更加严丝合缝。据介绍,这些砖都是从广东运过来的。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