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纪念博物馆向全球网民征集展品(组图)

馆长丹尼尔斯介绍纪念馆建设情况

纪念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

世贸遗址已成工地

 在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八周年到来之际,位于原世贸中心遗址的“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也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纪念博物馆馆长乔?丹尼尔斯10日表示,工程进度正在迅速推进,有望于“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如期完工。与此同时,一个向世界各国民众收集纪念展品的网站也已开通,期待每个普通人为纪念馆的建设添砖加瓦。

两周前,“9·11”纪念博物馆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开设预览馆,向外界展示纪念博物馆的各项设计和建筑情况。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预览馆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超过4.5万名参观者。

10日,纪念博物馆馆长丹尼尔斯在预览馆向外界表示,竣工开放后的纪念馆将让参观者与世贸中心的废墟遗存进行震撼心灵的接触,在遗址清理过程中的重要设施和残存,如泥墙、钢筋废墟、幸存者逃生的阶梯以及最后一根被移除的钢柱等,都将成为纪念馆中重要的展示部分。他说,目前整个纪念馆建设工程中80%的钢材已经安装到位,纪念馆可谓初具雏形。“随着纪念馆的设计进度以及馆藏展品收集工作的不断推进,整体工程建设也在迅速向前推进。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尽管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每一个和这项工程相关的公司和个人都齐心协力,争取让纪念馆能够在2011年“9·11”事件十周年到来之际如期完工开馆。”

纪念博物馆主任爱丽丝·格林沃尔德主要负责馆藏展品的收集工作以及内部展示活动,她表示,纪念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要向人们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空间,来讲述“9·11”事件的前后经过并纪念那些不幸遇难的人们。不过她也强调,在纪念那些无辜逝去生命的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在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有所思考和感悟。“有人会问,这个纪念馆会不会成为一个有关恐怖主义的博物馆。在向人们讲述这一事件时,我们必须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毕竟这场悲剧并非源于自然灾害,而是人为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是谁造成了这场悲剧,原因何在?不论是纪念馆内的展品、相关的教育项目还是网上的各种专题栏目,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更好的了解。”

格林沃尔德说,“9·11”事件不仅对美国人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对世界各国民众也都留下了深刻记忆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据统计,大约20亿人实时收看了“9·11”事件发生时的情景,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与“9·11”事件相关的故事。无论当时我们身处何地,甚至包括那些年纪尚小无法记事或在此事件之后才出生的人,我们现在都生活在“9·11”事件后的世界。”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纪念馆的建设中来,一个名为“创造历史(911history.org)”的网站也于10日开通。纪念博物馆馆长丹尼尔斯表示,开通这个网站的目的就是要向世界各地的网民征集纪念馆展品,让今后参观纪念馆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一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创造历史’旨在通过网络手段向全球发起为“9·11”纪念馆捐赠展品的呼吁,展品的形式可以是图片或影像,也可以是与“9·11”事件相关的个人经历。”

他说,公众的参与对于建立“9·11”事件的历史记录至关重要,这个网站将通过来自各方的亲历者的记忆,为该事件留下集体回忆和记录。公众参与度越高,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就越多,而日后人们在纪念馆中对“9·11”事件的感受也就会越加深刻。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