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科技界专家聚首杭城 探讨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教授看来,只要有空,多去科技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天文馆等地方走一走,我们的科学素养就上来了。

昨天,恰逢浙江省科技馆新馆对公众开放3个月之际,来自美国、日本及国内科技馆界的130多位专家聚首杭城,探讨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

情境+体验+过程

国际博协执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共有科技类博物馆721座,其中科技馆280座,省级以上科技馆26座。他说:“未来几年内,我国还将建设近百个科技馆,将迎来中国科技馆事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浙江科技馆开馆至今,已经接待了36万人次的观众。李象益说,“浙江科技馆在创意和理念上都实现了突破,80%以上的展品展项是国内其他馆所没有的。”李象益举了一个例子,在陶管影院这个项目,观众可以站在那里,感受一滴水从经过水管,到污水处理,最后流向大海的全过程。“在这个环节上,观众既有体验,又感受情境,还看到了过程,这就是一种理念先进的模式。”

多开设专业馆

李象益教授认为,世界科技馆发展的成功之路,在于不拘一格、各有千秋。比如日本有一个“我的职业馆”,里面介绍了40多种职业,深受欢迎。日本还有“灾难馆”,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地震、火灾发生时的强烈真实效果,孩子们在这里能学到各种逃生技巧。

“省科技馆是综合馆,是样板、示范,要起引领作用,而地市级的科技馆,要向专业馆方向发展。”

知道“是什么”

要问“为什么”

科技馆的功能,除了科技展示,“是什么”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问“为什么”。“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这样的教育思路,应该贯穿整个科技馆的每一个角落。

在浙江科技馆新馆,我们已经看不到“请勿动手”的字样,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可动手操作的。日本科学未来馆常务副馆长中岛义夫说,他们馆内所有的高精尖仪器,孩子们都可以亲手触摸,还能做各种实验,目的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科技馆

是未来的科学中心

在日本科学未来馆,孩子们经常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行走机器人的表演,“这个过程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中岛义夫说,研制机器人的研究所,将机器人的最后的研究过程直接搬入科技馆,向公众展示机器人的最新进展。

李象益说,科技馆建好后要持续发展,还要举办一些科学沙龙、论坛,邀请科学家、企业家与公众互动。“未来的科技馆,作为科学中心,公众可以一起探讨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科学决策,科技将融入公众的生活。”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