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观众络绎不绝

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终于被弥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以来,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的人们领略了史诗般的美术作品的震撼力。而学术界更为关注的是,这些作品改变了中国自从有博物馆以来成体系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缺席的状况。

一代人历史记忆

美术评论家水天中曾指出,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巨幅的历史题材绘画都是承展的骨干和主体。由于我国近代历史多动荡,从清代到现在,自中国开始有博物馆以来,历史题材创作一直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也有人质疑,在21世纪的今天还去有组织地出题目、搞创作是不是过时了?水天中认为,如果今天不把这一工作补起来,将来就更难补。

一代人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气氛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例如清末任伯年能画出他那时代的人物气质和社会环境,那绝对是现代人所画不出来的。再比如说蒋兆和画了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贫民和抗战期间的《流民图》,如果现在来组织画家画,不管技术多高、条件多好,恐怕永远不能超过蒋兆和所画的历史气氛、历史感情。

学术性梳理选择

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对百余年来的历史重大事件进行了学术性梳理和选择,并不回避某些敏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譬如抗日战争作品中,对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也有所表现。《五卅惨案》的作者张培成说:“我首先把它作为艺术创作来对待,因为它是放在美术馆的,而不是文献馆。”画家根据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五卅惨案》,以变形的手法进行人物造型。这在过去的主题创作中是不可想象的。从画展中的作品来看,大多具有场面大、气势大的特征,在艺术技巧和审美上则追求完美。如许江等创作的《1937.12南京》,画幅高360厘米,宽900厘米,画家以娴熟的技巧控制画面的整体效果,明暗虚实有度,以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宁静烘托出让人血脉喷张的情绪。

历史画可喜探索

展览中还有部分作品运用了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理念和技法。如王少军、孙璐的雕塑《中国加入世贸》,将表情丰富的社会各色人等以及轿车、进口品牌、高楼大厦等,叠罗汉似地摞成塔状,以戏谑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开放的活力。郑艺的油画《历史的审判》表现了审判“四人帮”的场景。画家没有沿袭惯用的对反面人物的处理手法,而是正面全景图式描绘了法庭现场,其中包括被告、起诉人、法官、辩护人、法警等,每个人的表情都处理得相当微妙,表现了画家的历史观。

以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来创作历史画,可以视为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的可喜探索。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