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化大市呼唤真正博物馆

“天之高焉,地之广焉,惟陕之北。”榆林居陕西最北部,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北。

榆林市因其地下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煤、油、气、盐遍布全市,储量惊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埋藏着10个亿的财富。榆林,是国家唯一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榆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和21世纪中国能源接续地。比之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榆林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更具魅力,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榆林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九曲黄河和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构成了她的文化坐标。

榆林地处大河上下,是黄河文明的追本溯源之地,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三四万年前,这里就有早期智人“河套人”生存繁衍。旧石器时代,我们先祖的足迹遍布这块厚实的黄土地。

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亦多有发现。龙山文化的遗址遍布全市,分布稠密,不少遗址面积多达数十万平方米,规模惊人。

2004年11月21日,在榆林吴堡县一处距今4500年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发现了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头城和中国最大的龙山陶窑。

秦始皇横扫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榆林为古上郡属地。秦始皇遣长子扶苏、大将蒙恬驻守上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崩于沙丘(今河北平乡),随行的赵高和李斯伪造诏书,立胡亥,逼扶苏自戕于上郡。在绥德县城的疏属山上至今存有扶苏墓,唐代诗人陈陶有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汉时期,榆林是一块“水肥草美、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的富庶之地。这在榆林市绥德、米脂、神木等7县(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东汉墓画像石上可以得到印证。

东晋时期,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靖边县建立大夏国,为东晋十六国之一。其疆域囊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成为北方的一大强国。

在榆林这块雄奇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英雄人物都在这里驰骋疆场。秦代的扶苏、蒙恬,汉代的李广、卫青,唐代的尉迟敬德、郭子仪,北宋名将狄青、范仲淹都在榆林这块古战场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西夏王国的缔造者李元昊和他的祖父李继迁均出生在古银州(今榆林市横山县境内);以忠勇著称的杨家将是神木人;抗金名将韩世忠是绥德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迁延绥镇治于榆林,并扩建榆林卫城。修筑成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县北),西至花马池(今定边县西北)的延绥镇长城。全长约700公里。同时沿长城建城堡36座遥遥相望、烽火墩台林立,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军事防御体系。自此,榆林成为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明万历三十五年,延绥巡抚涂宗濬保护红山蒙汉贸易而建筑的军事要塞--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的历史,就是一部悲壮雄浑的战争史诗,榆林的历史,也就是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人文叙事诗。

陕北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得天独厚,地下地上文物荟萃,种类繁多,全省18个重点文化县榆林就有4个。榆林市内各县的文物藏品数量可观,但因为很多县区没有展览和寄存之地导致文物频频失盗,无奈之下,各县区只能将文物寄存在本地看守所代管。据记者了解,榆林市仅有两三个小型专题博物馆,榆林学院博物馆和榆林展览馆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在该市绥德县还有一个汉画像石博物馆,因这些场馆规模太小,展品单一,陈设简陋,管理简单,相关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程度低,导致门厅冷落游客稀少,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作为有西部文化大市之盛名的榆林市迄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博物馆,具有如此丰富文化底蕴和文物资源却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场所保管,没有一个展示的窗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也不能不认为是一种时代的遗憾。

有专家称,如果说以煤、油、气、盐等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为主导经济是榆林这类能源型城市短期发展的突破之道,那么深层次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榆林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博物馆 一座城市的文明标杆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的奥林帕斯神殿里,收藏着各种雕塑和艺术品,供当时的贵族参观和游览,该神殿被视为最早的博物馆雏行。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十一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关注,向全世界宣布: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博物馆的服务职责是收藏历史作品,使人类文明的进程以浓缩的形式陈列出来,以此唤醒公众对一个民族、地区的认识和认同感。在美国,博物馆的藏品所有权有公有私;建馆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其中民间的资金赞助占有绝大的比例,政府则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重要的指标在于博物馆的数量和形式的丰富程度。仅仅依靠有限的国有博物馆来将民间文物一网打尽,显然是不可能的。让国有博物馆与民营博物馆互补并存,是博物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2400所,平均56万人一所,而发达国家平均为每1705万人一所。2008年美国博物馆总数为1.75万所,是我国的7.3倍多。

陕西是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大省,素有“地下文物看陕西”之美誉,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如何将文博事业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是陕西博物业和文化旅游业应该共同探讨的课题。

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探索。

成立于2009年9月12日“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目前日客流量以达数百人,并成功的接待了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沙特阿拉伯等20多个国际旅行团队。意大利总理贝鲁斯塔的夫人和女儿看到上千头的陶牛大为惊叹,沙特阿拉伯石油大亨看完展览后,连连说“中国了不得”。该馆馆长任经文先生说,一个好的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一座城市向世人展示自己最好的窗口。受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的启迪,西安伟创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曹亚南董事长多次到该馆考察学习,经过反复论证,有着丰富资本运作经验和市场前瞻胆略的曹亚南先生决定投资文博业,在他的家乡陕北榆林筹建一座功能齐备规模宏大具有浓厚陕北特色的博物馆。北京一位陕北籍的资深文化人士认为,此举是榆林文化旅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榆林商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榆林创建文化大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好事,该馆落户榆林,将对提升榆林市的文化品位,提高榆林市民人文修养,提高榆林市的经济软实力,从而改善地方经济增长单一模式,助推地域经济多元化快速度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伟创 建设榆林首家民营博物馆

在陕北大地,每天都在上演靠倒卖煤矿和炒卖地皮楼盘致富的传奇故事,突然来了一家投资博物馆的公司,着实让榆林这座暴发户遍布城市有些惊讶,无论怎么说,西安伟创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将在陕北榆林投巨资建成榆林首家民营博物馆,这在当地堪称一个大新闻。2009年5月19日上午,榆林企业家回乡创业大会在榆林市隆重召开,来自北京、深圳、上海、西安等地500多榆林籍的商界精英参与了本次商务会议。

在本次陕北商界精英回乡创业大会期间,由西安伟创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映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项目--榆林伟创历史博物馆是本次大会的一个另类,本项目既不沾能源的光,又不沾房地产的的边,也不是农业生态项目,明眼人一看就是这是烧钱的差事,很多人不理解,说这家公司老板是不是头脑有问题。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专程采访了该项目的投资商--西安伟创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亚南先生。

西安伟创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座落在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一路,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与管理咨询业务的投资公司。

公司以“信誉第一”为原则,和西北大学、西安交大等大专院校联合,组成专业团队,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

十年磨一剑,“西安伟创投资”已成功孵化出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

伟创投资董事长曹亚南先生说:“咱尽管在商海里摔打多年,但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对文化产业情有独钟,尤其是投资博物馆业,是一件光耀祖先福泽后世的好事,作为一个新时代企业家不光要盯住利润,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社会责任,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尽心出力也是我多年的夙愿,何况我本身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家里有2000多件青铜器、陶器、玉器藏品。另外还有100多件唐三彩和陶骆驼,如果能在榆林建一座以骆驼为主题的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战争文化的榆林塞上珍奇藏品博物馆,那将是我人生最为重要最值得骄傲的章节”。该项目建成将弥补榆林市文化大市没有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内计划分陶器馆、青铜器馆、汉画像馆、文物复制仿制馆、图书音像馆、工艺品馆、古人类生活场景馆等几大主题。榆林伟创历史博物馆将以考古发观和历史文献为依据,采用虚拟现实数字电影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对陕北文化、陕北民俗民风、以及地质地貌、生存轴线等进行数字化复原与展示,从而真实再现陕北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出陕北文化原生态的淳厚与苍劲、雄浑与刚健。该博物馆将分期建设,第一期计划投入5000万元用来收集22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有红山文化、石峁文化陶器1200件、汉代前青铜器600件、馆藏珍贵文物500件。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民族发展史,博物馆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阻隔,了解那些逝去的历史沧桑。而榆林从古至今都是一块神奇的宝地,是一块天高地厚的圣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长城非常奇妙的在这里相聚。在陕北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在华夏民族成长与发展的履历中,每前进一步都在这块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所有这些都充分地阐述了陕北文化腹地对整个华夏文化原初生发的意义。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