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纪念馆正在破土而出

2010年初,万州江南新区核心地段市民广场旁,这座城市未来的地标性建筑正在临江的位置,像自然附身在山体上的一块岩石,正在破土而出。这就是用以弘扬三峡移民奉献精神,纪念三峡移民迁移历史的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移民纪念馆是重庆市2008年至2012年十大公益性项目之一,也是惟一布点在区县的项目。该项目位于江南新区市民广场,紧邻滨江公园,与万州老城隔江相望。项目建设用地5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分为展览大厅、文物中心库房、学术报告厅、文物修复中心及资料研究室,综合服务区、行政办公区等几大功能区。将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物品、雕塑、艺术装置等形式,构建一个三峡移民集体记忆空间,完整记录三峡库区历史。

三峡移民纪念馆作为国内一流、库区惟一的移民专业性纪念馆,主要展现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艰辛历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建成后,将成为三峡移民精神的标志,对口支援成果的标志,库区移民中心城市地标性建筑,对完善万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旅游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用百万移民签名制作装饰艺术品

据介绍,三峡移民纪念馆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将分为基本、专题和临时陈列三大板块。

基本陈列板块以移民迁建历程为基本结构,分为缘起、故乡、迁移、他们、新家、精神等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观众可亲历三峡移民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体味三峡大移民这一世界级难题的破解过程,感受三峡大移民如何带动三峡地区发展。

专题陈列板块分为千秋三峡、三峡艺术两个展厅。千秋三峡又分为地质三峡、战略要冲、神秘三峡、巴盐与盐巴、万商之城五个专题,将对三峡库区淹没城镇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进行片段复原,让观众直观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用百万移民签名制作的装饰艺术品是其中亮点。三峡艺术则分为诗境三峡、画意三峡、艺术三峡、影像三峡四个专题,展示以三峡为题的诗歌、书法、绘画、平面设计、装置艺术等艺术作品。

临时陈列板块包括开辟研究学习区域,设有记录110万移民基本资料的移民资料库,记录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峡影像的多媒体档案室,三峡移民图书馆等,还可定期举办移民研究学术研讨会,追踪展示移民生活。

外观:一块清水混凝土饰成的岩石

三峡移民纪念馆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著名设计大师崔恺担纲设计,外形由棱角分明的体块组成,宛若长江边耸立的岩石,着重体现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厚重感。

为了与“崖壁”、江水、三峡大坝风格契合,纪念馆外墙采用国内少有的清水混凝土进行装饰,直接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作为饰面。据称,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体现的是一种“素面朝天”的品位与美感,目前重庆市还没有这样的看点性建筑。

三峡元素、峡江风貌贯穿其中

三峡移民纪念馆中的公共空间,整个贯穿的是对陡壁长峡这一三峡典型元素的提炼。

设计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标高层设置了通透的玻璃地面,透过具有“江水”意象的玻璃地面,可以看到之下隐隐透出的灯光和三峡库区的大型沙盘模型。玻璃地面两侧是拔地而起的建筑实体构成的连续的、折转的倾斜“崖壁”,在“崖壁”之上是“一线天”般的玻璃天窗。这些共同组成三峡意象。

建筑形态在着意表现其纪念性的同时,也强调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沿江一侧形成了一种从江畔生长出来的动势。通过棱角分明的体块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岩石的形态,岩石般的外型透出凝重风格。

此外,纪念馆还将专门开辟一个区域,征集三峡移民的脚印,作为三峡移民与曾经的故土最重要的连接。而长江水也将围绕纪念馆流淌,营造峡江风貌。

据悉,三峡移民纪念馆已于2009年末动工,预计2011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在30万人次以上。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