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连环画入藏纪念馆

1月15日下午5点30分,带着自己精心收藏的10册连环画,苏州藏书家姚嘉康风尘仆仆地赶到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是我们首次获赠遵义会议专题性连环画,它填补了馆藏资料的空白,我们将永久收藏。”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吴德坤说。

赠书填补馆藏空白

当晚9点,记者在吴德坤副馆长的办公室见到了姚嘉康。“还好赶到了。从下午到遵义,我算了一下,只能在这里待6个小时,今晚又要坐火车回苏州了。”姚嘉康一米七二的个头,大嗓门显出真性情。

记者看到,姚嘉康捐赠的10册连环画均为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作品,不仅题材与遵义会议紧密相关,而且品相都很好。其中1978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遵义会议的光芒》,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渡赤水》在当时都风靡一时,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同时捐赠的《遵义会议》、《伟大领袖毛泽东》、《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等连环画也都保存完好。

姚嘉康说,第一次知道遵义会议是在历史课上,后来买到《遵义会议的光芒》这本连环画,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说,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要转折,让他印象深刻,从那以后,他坚持不懈地收藏关于遵义会议的连环画,并赶在遵义会议召开75周年之际无偿捐赠出来。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吴德坤对姚嘉康的到来非常高兴,说这是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5周年期间收到的一份珍贵礼物。“遵义会议纪念馆有丰富的馆藏珍品,但没有关于遵义会议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填补了馆藏的空白,起到丰富与补充的作用。”吴德坤说,遵义会议纪念馆还承担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连环画册的收藏,为进一步开展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材。

累计捐书600余册

这次来遵义,姚嘉康占用的是自己两天公休假和两天周末休息时间。他是买好了往返火车票,带着六包方便面,坐了两天火车过来的。其实,像这样千里迢迢赠书的事,姚嘉康已不是第一次。2008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得知这个消息,他有了无偿捐书的念头。随后,利用业余时间,姚嘉康花去2万多元的路费,向河北、安徽、西藏等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1家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捐赠红色连环画600余册,藏品估计价值8万多元。

为什么要无偿捐赠呢?姚嘉康说:“将这些小人书交给特定的纪念馆,不管是绘画版的,还是电影版的,都能够永久、完好地保存下去。我私人的藏品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资源,与人们共享。”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我省首家收到姚嘉康捐赠藏品的纪念馆,姚嘉康为能在遵义会议召开75周年的时候赶到遵义感到特别激动。他说,这是对光辉历史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很有意义。他还表示,今后将继续收集与遵义会议相关的连环画,争取再来捐赠的时候,好好地看看遵义。

出价千元也不卖

姚嘉康是苏州市体育局所属苏州市运河公园管理处职员,他还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旅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我从9岁开始喜欢小人书,第一本收藏的是《红灯记》。我今年49岁,累计藏书2万多册。”姚嘉康说。

在上小学时,因为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姚嘉康爱上了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在上世纪70年代,收入不高的父母很难花钱给他买这种“奢侈品”。姚嘉康有他自己的办法,他把父母每天给的一毛钱早点钱,只花6分钱买两块赤豆糕,每天节省4分钱,攒上三四天就可以买一本连环画。到初中时,他已经拥有了近千册连环画。1980年初,姚嘉康参加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他每月至少要拿出6元钱购买连环画。

“有人曾出价上千元买一本,我不愿意卖。” 姚嘉康说,看到自己珍藏的连环画在全国各地的纪念馆里继续发挥作用,才是他最大的欣慰。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