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开门纳言:“群众需要怎样的博物院”

       对博物院整体环境、展厅布展、社会教育等活动有何建议?1月22日晚,四川博物院一楼大厅灯火通明,来自成都的200余名热心观众在此齐聚一堂,就“群众需要怎样的博物院”展开热烈讨论。

 

      参会的200余名嘉宾中既有教授、专家、解放军战士,也有工人、司机和社区普通居民。许金华是川博 “小小讲解员”刘一辉的母亲,每个周末,她都要和儿子一道来博物院。孩子在做小志愿者的同时,也收获了勇气、知识。“希望‘小小讲解员’这项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让更多孩子通过它学习到平日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许金华说,来开会之前,自己曾在单位同事中做过一次小调查,结果显示,不知道博物院新址的有68%,没来过的有90%,想来参观的有94%。“这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是很有兴趣的。”她建议川博多搞一些有大众参与的互动活动,同时,可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更好地对文物进行展示,使观众能对文物有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许金华的建议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赞同。资深考古专家周尔康认为,目前,川博在陈展上还没有运用电脑、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除了这方面要加强,还应举办一些诸如蜀绣、蜀锦等特色手工艺品以及富有四川特色的文物展出。他还表示,博物院是人们学习历史的大课堂,自己愿意将收藏的近2吨重的商周至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捐赠给博物院。

 

      作为一名老师,泡桐树小学代表刘静钰格外关注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学生成长的问题。她说,川博之前举办的夏令营等活动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应组织孩子们多走进博物院,也希望能将博物院请进学校,通过幻灯片、流动博物馆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讲解。”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告诉记者,此次邀请各界观众畅谈对博物馆的建议,目的是“希望借此活动打破、拆除公众印象中博物馆颇为神秘的门槛和围墙,将博物馆真正还给公众。”盛建武表示,今后,类似这样的交流会每半年或每季度将举行一次,以便更多市民能零距离体验中国灿烂传统文化。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他表示,将根据博物院实际情况进行汇总筛选,“该整改的整改,该采纳的采纳,所有意见建议我们都会给公众回复结果。”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