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收音机博物馆:熊猫牌1501型为镇馆之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还是财富的标杆,当时人们追求的“三转一响”中的“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

我国首家收音机主题博物馆———中山市收音机博物馆里,收藏的收音机达2000多台,目前展出的是230余台,既有1920年生产的矿石收音机,又有1959年生产的拥有FM接收器的“国礼收音机”,而熊猫、红灯、凯歌、牡丹等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收音机,也能在这里一一见到。

博物馆分为一层和二层两大展区,一层展出的是解放前的收音机,包括中国最早期的多款收音机。此展区附有两个场景,其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新新公司玻璃电台场景,其二是官僚富豪家庭场景。此外的一大看点,是孙中山先生的一番讲话———1923年,中国境内第一座民营无线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出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讲话。当时,广播和收音机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重视,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注视着这种新兴的、效力强大的宣传工具。

二层展出的是解放后的收音机,也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仿照摆有熊猫牌1501型特级机的韶山毛主席纪念馆中的毛主席书房布设的场景;另一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场景。上点年纪的人,很容易在这一层展区看到当年自己熟悉的收音机和无线电读物,还可听到“那时候”的音乐节目。

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那台南京无线电厂的建国10周年献礼之作———熊猫牌1501型收音、电唱、录音三用落地式特级机。用了多达20只电子管和4只喇叭制成的这款造型像豪华间隔柜的国产机“旗舰”,可以收听中、短波调幅广播和超短波调频广播、放送唱片、用磁带录放语音和音乐,代表了当时国产收音机的最高水平。当年除了毛主席家里使用的就是这款收音机外,它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在展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产量最高的收音机:红灯牌711-2。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了186万台,只能收听国内电台,没有FM波段。

收音机博物馆内收藏着2000多台收音机,绝大多数由收藏家邱健球先生捐赠。邱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藏收音机,2004年,他把收藏的1000多台收音机全部捐赠给博物馆,之后又陆续捐赠新藏品,一共捐赠了近2000台收音机。去年,他还花了100美元从Ebay拍得一部RCA(美国无线电公司)收音机。

邱健球生于1955年,几岁时就有幸接触到了收音机。他们家有个亲戚,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有属于自己的没被充公的一台德国厂的收音机———是在解放前买的,公私合营时幸运地保存了下来。邱先生回忆说:“那时只能收听中央台、广州台,播出的都是新闻、戏曲类的节目,内容大多"好严肃的",但当时收音机非常稀有,吸引力非常大。每到晚上,街坊邻居们就搬着小凳子来他家客厅排排坐听收音机,人多的时候,竟排到大门外、坐到街上去了。就算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拥有收音机的家庭也不多,那时有一部收音机就好像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汽车一样稀罕。”

邱健球就是在那时对收音机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这就是他收藏收音机最早的诱因。上世纪90年代,全国大城市大规模改造,很多人离开了旧居搬进了新舍,许多收音机成了鸡肋。邱健球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些收音机保留下来,以后就很难再找回来。收音机也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我们通过收音机可以了解科技、社会的变迁史。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