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华侨向家乡博物馆捐赠其民国“过番护照”

图为当时人民出国许可证及英文字样的“安徽”号轮船船票。

现在拿着出国护照的人越老越多,但甚少有人见过民国时期的“护照”。4日,在广东大埔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展出的“过番”证件和单据,吸引了众多好奇观众前来“一睹真容”。

记者今天来到当地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展厅看到,名叫陈幹洪的华侨捐赠的“过番”证件、单据包括了1948年的出国许可证、前往马来西亚的“安徽”号船票、新加坡登岸准证、国际检疫证、旅途费用单据,整套证件、单据纸质虽已微微泛黄,但由于有过塑保护大部分依然保存完好。

记者发现,展示的“过番护照”——人民出国许可证,是民国37年3月签发的,有16开纸张那么大,上面清晰地写明了出国人个人基本情况、出国证字号、前往地点及签发日期和发证机构等字样。马来西亚“安徽”号船票那个缺角据说是当时登船时撕下的,而在乘轮船费用单上看到货币单位都是以万元为计,仅一张船票就要花上1280千万元,据介绍当时使用的是“法币”,由于当时通货极度膨胀,法币贬值相当严重。

据了解,这些“过番”证件和单据的主人是年近八旬、旅居马来西亚的侨胞陈幹洪先生。获悉当地博物馆征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史料实物后,将其珍藏了61年的“宝贝”捐出。此外,还将其1931年的报生纸、种痘纸、1947年申请入口证的英文稿,1944年日本侵略马来西亚时期其父的葬地山纸、日历记录等珍贵资料一并捐赠给了当地博物馆。

陈幹洪先生,原籍广东大埔湖寮镇莒村,出生于马来西亚,少年时代回乡就读,1948年赴马来西亚定居至今。现任马来西亚彭亨大埔同乡会会长。

据当地大埔博物馆有关人员表示,大埔是著名侨乡,以前很多人因生活所迫,飘洋过海去“过番”(出国),但很多人并没有护照就出国“过番”的,象陈幹洪先生保存如此完整齐全的“过番”证件在华侨中较少见,这些证件、单据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大埔人远渡南洋的历史和成为华侨的历程,对丰富该馆的华侨历史题材展品有重要馆藏价值。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