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艺术领域话题:加强博物馆建设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的艺术界代表就一系列相关研究领域的问题提交了建议和提案,并在讨论会和记者采访时就艺术与金融市场联姻、艺术品保护、文化艺术院士制等艺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艺术品像房产股票“可兑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提议打破民间艺术品流通瓶颈,建设艺术品可抵押运行机制,培育专业艺术品鉴定评估队伍。许钦松认为,和国外相比,当前我国艺术品无法实现有效抵押行为和“硬通货”价值,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制约——既缺乏由政府主导、统一集中的规范化管理机构,又没有全国性、专业性、权威性的信息平台、专家平台和科学化认证体系,以及缺乏相关艺术品抵押的法律和政策配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的47家博物馆及民间。“为什么我们的东西老是流失出去?” 许钦松指出,和西方相比,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起步本来就比较晚,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作为一种有极高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的特殊商品,艺术品的收藏、投资热正在兴起。
“但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欧洲国家”, 许钦松表示,和国外相比,当前我国艺术品无法实现有效抵押行为和“硬通货”价值。他认为:“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品可以像股票、房产那样´´可兑现’,那就会有很多社会资金愿意投资艺术收藏品了。”
“目前艺术品收藏的投资倾向仅排在股票和房产之后,但很多企业家刚一涉足这个市场,就被混乱的流通市场吓跑了。” 许钦松说。目前的流通市场不能快速反映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比如说有人收藏了一幅画,想知道大概价值是多少,却根本找不到鉴定和评估的机构。”正因如此,许钦松经常要忙于为别人鉴画。
“政府不培育健康的市场,久而久之,投资者的收藏热情被挫,很多社会资金都不愿投进这个风险极大的领域,艺术品收藏市场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许钦松认为,“我们的市场没有培育好,但是西方的市场却格外红火,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自家的艺术珍品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不正常渠道流失海外。”
“艺术财富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尺,我们的文化应与世界同步。去看看大英博物馆,那里面放了多少我们的艺术珍品?” 许钦松认为,建立完整的艺术品抵押制度,可以突破民间艺术藏品的流通瓶颈,提升民间艺术藏品的现实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长远来说是保护我国艺术珍品不再盲目流失的根本之策。
“这种标准化工作可以先易后难。第一步,先给每个艺术品建立一张通用的´´身份证’,为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提供丰富、准确的作者、作品和收藏者信息,及市场可参考价格信息。”而最关键的是培养出一支权威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专业队伍。根据许钦松调查,目前国内具备艺术品鉴定和评估能力资格的专家队伍和机构都正日益发展壮大,而民间艺术收藏品交易市场和拍卖行达300家以上,从事收藏的有数百万人。“因此解决艺术品鉴定、评估的规范管理问题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基础。”“广东的基础很好,完全可以先行一步,作为国家的试点。” 许钦松表示。
加强博物馆建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杨力舟的提案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表示,近几年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国家级名录1165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名录4155项,并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然而,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只是迈出了新的一步,因为“申遗”的成功,并不等于“保护”的实现。
杨力舟提出,另一种全方位的、能见实效的保护,则要靠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尤其是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手工艺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沉淀下来,有的已经消亡,有的处于濒危状态。为此,博物馆式的保护就成为传承民族记忆、收藏珍贵遗产、传之后世的必要方式。将各种民间艺术、工艺生产过程、传承人的绝活、民俗活动资源,利用现代影像、录音等数字化手段记录下来,藏入各类博物馆。特别是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体现民族根性的原生态遗存,收集在博物馆里就更有深远意义,对这些东西的抢救性收藏是当务之急。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已经收藏了不少民间美术艺术品,以及戏剧、音乐、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珍贵遗存,但是与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在遗存相比,仍然显得微乎其微。还有大量的遗存需要认真挖掘、整合保护。建议国家尽早建立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区、县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任务,政府必须明确其职能,并且批拨专款,作为收藏与保护的经费。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博物馆,一般省、市的文化馆、群艺馆要设专厅、专室,以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管、展览,以飨民众,使“非遗”的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并长期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倡议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在本届会议的提案中建议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以鼓励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
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为了鼓励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同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开始联合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取得了喜人的创作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李延声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艺术创作基金,支持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重大民族艺术创新性创作,为经典作品的产生创造良好条件。此外,除了鼓励美术领域创作,还应该逐步向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民族原创性领域拓展。
李延声说,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调整,正是文化建设发展的机遇。国家艺术创作基金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拟定民族原创性艺术创作主题,也可以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对创作项目进行申报。二是深化民族原创性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做好艺术品策划展览、研讨、出版及国际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三是增加经典艺术品的收藏经费。
李延声表示,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推动民族原创性艺术创作的开展,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他建议,国家艺术创作基金应成立艺术创作领导小组和艺术委员会,由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员组成。该领导小组和委员会负责从全国精选一批有国家水准的艺术家创作时代精品。具体工作包括:指导作品的创作、修改和提高,开展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组织好对作品的评估和审定工作。发挥项目主管部门在决策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审议和咨询作用。
此外,国家艺术创作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财政制度,坚持“按计划申报、科学评审、择优选定”的原则,加强作品创作成本核算和监督,建立前期资金启动论证、创作中监督和作品完成后评估及收藏的管理体系。此外,还应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律和财务问题进行专业服务、协作和咨询,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呼吁设立文化艺术院士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呼吁国家设立文化艺术院士制度。杨飞云表示,中国迄今只有理科、工科的院士,在院士制度的有效激励下,中国的科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在文艺领域至今没有设立院士制度。194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选举产生的第一届81名院士中,人文学科院士有28人,都是当时人文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如胡适、梁思成等。国外很多国家也都有艺术院士制度,比如法国的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俄罗斯的俄罗斯美术研究院以及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等艺术机构都设立了院士制度。
杨飞云认为,设立艺术院士制度将会促进艺术类学科的学术发展,增强文化艺术软实力;促进中国艺术与国际艺术平等及具有深度的交流。同时,建立院士制度,可以选拔艺术界各个领域中优秀的艺术家成为艺术学科的带头人。
杨飞云提出,设立院士,一方面是通过国家的制度认同来提高艺术学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文化艺术界树立学术榜样和标杆,促进其学术研究的规范化,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这两个作用在其他学科领域已经产生了显著作用,在艺术领域也同样会产生激励作用。同时,艺术院士制度可以树立中国艺术家的民族学术自尊和自豪,吸引一批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杰出华人艺术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起到重大作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