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步出深闺

 英国专家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参观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一件散发着淡淡腥味的衣服吸引了无数眼球。这件袖口和下摆点缀着云朵和浪花的灰白色大襟衣服,就是赫哲族人的鱼皮衣。黑龙江、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赫哲人祖先用鱼皮做衣服来遮风挡雨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今天赫哲人不再穿鱼皮衣,制作鱼皮衣的手艺也几近失传。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不仅收藏着一套这样的鱼皮服饰,更详细记载了鱼皮衣的制作工艺。除此之外,馆内还珍藏了苗族、藏族、侗族等民族的万余件古今服装、饰品、织物,并开办了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人们可以利用周末来这里学习制作旗袍,这个项目受到不少女性的青睐。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有“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山西曲沃曲村文化墓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则可谓是中医药史大观,里面珍藏了千余件历代医史文物、200种善本医籍、2800多种各类中药标本,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本草纲目》的重刊本、清代的针灸铜人、汉代的导引图以及各类名贵的中药材。中医药博物馆定期对公众举办各类讲座,讲授一些药材的养生药用以及中药煎熬的方法。而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则集合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与印刷术,是一座展示中国印刷文化的殿堂。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连中国首套邮票“大龙票”也珍藏于此。在印刷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古代印刷技艺。

高校博物馆不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徐雯告诉笔者,去年该馆接待了两位英国皇家学院研究民族服装的专家,这两位教授精通中国服饰,主要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他们来到博物馆时,正巧遇到学生在馆内上课。他们就同学生们一同探讨,和老师们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装饰、渊源。博物馆成了他们的研究室。

据中医药博物馆卢颖馆长介绍,如今中医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追捧,许多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中医,他们的部分课程就设在博物馆中。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不仅从事医药事业,还会推广中医教育。西班牙、挪威、德国等国家的医学专业学生,还专程来北京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几千种药材实物,令他们大开眼界。

高校博物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印刷博物馆将文物搬到海外展览,在德国古登堡博物馆长年设有展区,并在维也纳高等印刷学校以及澳大利亚的华人企业长期设有展览,展现中国古代印刷文化。

虽然目前高校博物馆在文物保存、人员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但随着“高校游”的升温,高校博物馆从深闺中逐渐走出来,为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知。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