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良渚博物院网站正式开通

3月30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网站(www.zhywh.com)、良渚博物院网站(www.lzmuseum.cn)开通仪式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隆重举行。

中华玉文化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传承历史文脉为己任,通过搭建全国性对话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展、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二届年会、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重要活动,编纂出版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图录专著,为挖掘整理玉文化遗产、研究推广中华玉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良渚博物院在迈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道路上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了柳村书画展、大三国志展、红山文化玉器展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展览,先后荣获“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等荣誉和称号,成为余杭对外交流名副其实的重要窗口。

中华玉文化中心网站旨在弘扬中华玉文化,传承华夏民族文化,促进国际玉学交流。网站建设于2009年初启动,8月开始试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与调整,于2010年3月举行网站开通仪式,正式投入运行。网站设中心介绍、新闻资讯、学术研究、名家答疑、玉器鉴赏、环佩春秋、美玉文华、玉文化论坛等16个栏目。“学术研究”、“名家答疑、“玉文化视频”、“玉文化论坛”五个专题是广大玉文化爱好者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国内知名专家交流探讨,欣赏玉文化短片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史前玉文化”、“环佩春秋”、“美玉文华”、“玉器鉴赏”、“玉器收藏”、“玉器常识”六个小栏目,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一身,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向广大玉文化爱好者讲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玉文化。

良渚博物院网站是良渚文化专业权威网站。网站建设于2009年3月启动, 9月开始试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与调整,于2010年3月举行网站开通仪式,正式投入运行。网站色调清新、版面简洁、资料详实、形式活泼,主要包含“博物院概况”、“文博快讯”、“陈列大观”、“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博客”、“论坛”、“互动在线”以及“服务指南”等10个栏目。网站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宣传阵地,迈出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工作的第一步,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弘扬了良渚文化,把良渚文化推向世界。

中华玉文化中心及良渚博物院网站,既是弘扬和传播良渚文化、中华玉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联系党政界、学术界、企业界、民众界、媒体界的沟通桥梁;既是展现中华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国际国内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关心和支持传统文化构建、文创产业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相互交流、建言献策的平台。网站的开通有利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广纳良计良策,为弘扬、传承良渚文化和中华玉文化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加强联系合作,为促进信息沟通、文化交流搭建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有效的载体。也必将对推动新时期下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文创产业的发展繁荣,提升余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建设运行中,中华玉文化中心及良渚博物院网站将把握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坚持高质量,树立高格调,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普及性为一体的深受专家、学者、市民欢迎的网站。将加强运行管理,增强宣传特色,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及时更新栏目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推动互动交流,实现网站功能和效益最大化,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建设成为推介良渚文化、推广中华玉文化、推动文化合作交流、推进文创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综合性网站,成为余杭对外展示、宣传、交流的金名片。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