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看武汉

说到博物馆的藏品,一般人首先会想到那些历经沧桑、充满历史气息的各种文物,并从中探寻历史演进的轨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里慢慢出现了一些藏品。我所工作的武汉博物馆在收藏传统文物的同时,也收藏了一些另类藏品,从它们也可以看到湖北历史。

武汉博物馆新近收藏了一批香港收藏家哲夫先生捐赠的珍稀明信片,有些还是首次发现的呢!作为海内外知名的“集邮大家”,哲夫先生当初收集明信片,只是作为邮票收藏之余的一种兴趣爱好。没想到这种收藏让他上了瘾,十数年乐此不疲。这些明信片内容涵盖近代武汉城市景观、建筑风貌、风物人情等,视角独特,对研究武汉城市文化和武汉城市史、解读江城武汉,显得弥足珍贵。

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邮票中,有一种汉口客邮票,显得尤其特别。汉口客邮是上世纪汉口租界的产物,那时候各国商号涌入汉口租界,商号一度达114家,还有50余家工厂。为了方便他们通信,各国领事馆兼营邮政,使用其专用邮票,盖销母国文字的“汉口”地名,是为“客邮”。这些邮票上面外文和汉字结合,面额分别有2分洋钱、5分洋钱、1角洋钱、3角洋钱等,颜色、大小不一,上面盖有各国汉口客邮邮戳。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一些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台铣床和几段汉阳铁厂造的铁轨,见证了湖北的工业发展。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开展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民族工业,这台英国制造的铣床,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张之洞在汉阳龟山脚下建立汉阳炼铁厂,1894年6月开炉炼钢,不久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家集“采铁、炼钢、开煤三事合而为一”的大型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这根铁轨轨面平直,侧面所铸“民国四年”、“1916”、“汉阳铁厂造”等字样清晰可见,是中国矿业史、冶炼史和铁路史的有力见证,也是湖北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