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囊中羞涩 征集文物经费成为绊脚石

战国镈钟“回家”,抗战将领后代捐献日本军刀……近日,博物馆文物征集界好消息频传。大家都在为有识之士将手中文物捐献国家而高兴时,几位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也道出了他们在民间文物征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文物回家事例频出

不久前,江苏无锡新区鸿山遗址博物馆迎来一件鸿山遗址珍贵文物——战国硬陶镈钟。

据博物馆夏馆长介绍,这件硬陶镈钟散落在民间已有16年之久。当年,一名姓曹的小学生跟同伴一起在鸿山遗址老虎墩玩耍,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器皿,不明就里的孩子把怪陶器拿回了家。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小学生长大成人,他的父亲在参观鸿山遗址博物馆后发现,当年儿子捡回来的是2000多年前古代贵族享用的乐器,赶紧和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双方充分沟通后,曹先生决定将镈钟捐赠出来,让它回到博物馆馆藏的“弟兄”身边,组成完整的一套。

同样的喜事,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也发生着。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向荣高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军博收到了不少百姓捐献的文物。4月初,沧州泊头市公安局的一位公安干警捐献了一把19世纪初我国生产的带有瞄准装置的火冒枪,这种枪目前存世很少,对于记录我国武器发展有重要意义。

每件捐赠文物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今年3月底,抗日将领张博的后嗣、美籍华人张豪向军博捐赠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日本军刀。事情要从1945年7月底的一个清晨说起。当时,张博率600余名伞兵降落在罗定机场,将守备日军全部肃清,并利用机场的有利地形抢修阵地,将日军第130师团堵在山外。肉搏战中,张博夺下一名日军大队长的军刀,结果了他的性命。战后,经部队批准,张博将缴获的军刀及日军队长的军装带回了故乡。向荣高告诉记者,20多年前,张豪将缴获的军装及颁发的奖状无偿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这次捐出军刀,一段历史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