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提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迈出了重要步伐。《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全面总结工作成就、深入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符合我国文化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名片和标本的博物馆,也正在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文化事业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积极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博物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应把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门类之一,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理由:

首先,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可以看出,在加强博物馆公益性建设的同时,发展博物馆行业文化产业是完全必要的。

一是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无论从品种还是门类、层次还是深度,都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供需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其中既有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也有因文化产业在市场开发方面仍存在观念上的束缚而带来的“结构性短缺”矛盾。二是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使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在产业发展上,经济资源更多地投向工业、农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中,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明显存在底子薄、基础差,与人们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之间有较大差距。不少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引导,分散资源、同质竞争,有的甚至偏离发展方向,致使文化产业整体上存在“软、小、散、滥” 现象,缺少强大、集约、高品质的名牌。三是投入不足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文化产业具有投入小、带动性大的优势,且低碳环保,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而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又是超出基本生存的消费,是高级消费,符合当前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理应成为拉动内需最重要的关注点,但现实中投入不足尤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这一优势资源,以生产更多适应人们需要的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从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看,无论是地区性的还是国家级的,无论是专题性的还是综合性的,众多的博物馆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博物馆拥有这么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应该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是完全可以通过转变博物馆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传播方式来实现的。这个转变就是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调整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丰富文化旅游新产品。特别是不少博物馆本身就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旅游目的地,自身的影响力已具备做成文化产业名牌的优势,完全可以以博物馆文化提升旅游业、以旅游业传播博物馆文化。

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将博物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特别门类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中,应写入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

其次,民办博物馆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生事物,适逢盛世,发展势头令人欣喜,众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博物馆行业,使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很多门类上填补了我国博物馆的空白。其中民俗类的博物馆更适合民间力量兴办,发展速度迅猛。但民办博物馆除政策、人才等先天不足外,更多的问题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应引起政府的重视。民办博物馆更应该走文化产业的路子,但一定要首先做强博物馆,形成自身影响力和规模,避免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办博物馆往往投入很大而回收很慢,正因为如此,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不愿涉足,金融机构也不愿投入。因此政府应在这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有影响、规模大的民办博物馆以重点支持,包括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帮助民办博物馆做大做强。特别是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民办博物馆,更应得到重点扶持和支持。只有这样民办博物馆才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有后劲、有竞争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