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馆办成青少年的大课堂

这个“六一”儿童节,带孩子们去哪过节更有意义呢?不少家长特意请假,带着孩子来到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竟然尴尬地遭遇到了星期二“闭馆日”,孩子们和家长眼巴巴看着紧闭的大门,硬生生被拒之门外(扬子晚报6月2日报道)。

其实,记者和家长不知,岂止是青少年科技中心,不少博物馆也是“孩子上学它开门,孩子放假它放假”。据笔者了解,不少博物馆是条块分管,有大学管的,有研究所管的,还有管理部门的,多建在这些单位内,其作息时间也与该单位同步。

博物馆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它们办成青少年的大课堂,但目前,我们距离博物馆成为孩子大课堂的要求还较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要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如博物馆在假日做一些安排,而学校也可以在上课时间来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嘛,关键还是不重视。大量珍贵的展品长期闲置,真是让人痛心。如何将把博物馆纳入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的确值得研究。

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和爱上它们?也是把它们办成青少年大课堂的关键之一。不少孩子、家长和老师反映,不少博物馆不好看不好玩。如孩子生性好动,喜欢动手动脚,叽叽喳喳,还爱动脑筋,爱问个不休。可现在不少博物馆是需要安静的。展品,甚至铁家伙或石家伙都不能碰。还有就是布展的“成人化”,学术味过浓,而趣味性不足。

笔者近几年也去过国外的几十家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处都看到上课的大中小学生。在伦敦自然科学博物馆,甚至有几百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上“科学课”。这些国家的不少博物馆是鼓励孩子动手动脑的,例如,纽约航空母舰博物馆就是建在一艘航空母舰上,无论是舰载飞机,还是炮位,都有专门供孩子攀爬玩耍的梯子,鼓励孩子们进入二战中的功勋舰船或飞机中“作战”。东京上野公园内的一些博物馆内有实景,孩子可以尽情游玩。华盛顿是博物馆扎堆的地方,不少博物馆的解说都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版”,方便孩子们理解和学习。

英国博物馆的确已成为青少年的大课堂,许多孩子们都非常会利用博物馆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博物馆也提供了很多方便。如伦敦所有大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里有图书馆、休息室和设备齐全的教室等。还有志愿讲解员。笔者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日本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地问过这些志愿讲解员,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做这种志愿者的,要经过严格考核,他们大都白发苍苍的老者,是这一学科的专家教授,其中不乏泰斗级人物,在博物馆给孩子上课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如此对比,我们要把博物馆办成青少年的大课堂,还有许多要学,但眼下最要紧的是,坚持把门打开。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