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昌万枚化石标本捐赠博物馆
“小到古生物化石标本,大到硅化木化石,还有许多地矿标本,遗迹化石,全部无偿赠给博物馆,了结了我一生的地质心愿。”日前,郑昭昌老人把自己历经千山万水,耗时49年采集的万枚化石标本一次性捐给了宁夏地质博物馆。
行程15万公里采集49年
6月2日,在宁夏地质博物馆仓库,记者看到,对郑昭昌捐赠的成堆化石标本专业人员正在忙碌地整理造册。库馆员赵东介绍,郑老捐赠的化石标本品种多,量大,用小型汽车从他家拉了15趟,总重25吨,占该馆收集化石总量的70%以上。有些属于世界上罕见的古生物化石,是“镇馆之宝”。宁夏地质博物馆有望明年五一正式开馆,到时大家就可一睹为快。
1961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郑昭昌千里迢迢支宁,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地质研究苦旅,行程15万公里,先后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采集各类化石标本,耗尽了毕生心血,被人誉为“西夏岩夫”。他曾任宁夏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宁夏少有的精通拉丁文、俄语的古生物化石权威。1995年退休后,他整理鉴定了数十年积累的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观赏石标本上万枚,自建“岩夫斋”陈列馆。
屡屡有重大地质发现
“有些化石标本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多年田野调查作业,才能收入囊中。”郑昭昌告诉记者。1977年,他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现了以往北美洲才有的瓜形偏锥珊瑚生物化石,这是4亿年前亚欧大陆与北美洲曾属同一地质板块的最好明证。1985年,他在贺兰山大峰沟煤矿发现的“月中盘龙”堪称绝品。“该生物化石是2亿年前侏罗纪时的蠕虫动物化石,因为没有骨骼,死后就会腐坏而不可能保存至今,但是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它吸附到黄铁矿得以成为‘活化石’。”郑昭昌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曾以数件珍贵化石标本交换,被他拒绝,让“云中盘龙”永远留在宁夏,留在身边,心才踏实。
贺兰山有一处遗迹化石,他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这是迄今为止,宁夏发现的最古老动物化石,距今约有5.5亿年。他将此遗迹化石命名为“贺兰山生物群”。
77岁依然笔耕不辍
郑昭昌著作等身,主编、合著、独立发表权著数十本,在核心刊物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
2009年,郑昭昌被宁夏地质调查院特聘为专家,参与编写《宁夏地质志》。同时受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参与编写《全国地质志》。今年77岁的郑老依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上贺兰山采集化石标本。他写诗自勉“地质为业石为魂,安身立命献终身。涉水跋山五十载,耄耋老人仍奋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